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方傩戏面具引人入胜 密语只能靠代代相传(图)

2011年08月13日 08:44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冷水江傩艺队的民间"巫师"苏立文。图/实习生巩玮

傩戏艺术家正在现场表演。图/摄友团谢正宇

  张艺谋电影《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因傩戏而起,一个日本父亲为了身患绝症的儿子,只身前来中国云南拍摄儿子最想看的傩戏《千里走单骑》。影片中,观众在被父子亲情感动的同时,也被一种神秘的文化吸引。那黑色布面上小巧的彩色面具透着古老而诡异的气息。面具,如同神灵一般被敬畏……

  傩戏,源于南方,是否源于湖南不可考。但在娄底,傩戏被保存得较为完整。

  在娄底市冷水江岩口镇龙科村,说起苏立文,从耄耋老人到学语孩童,没有一个不知的,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这位68岁的老人。6岁开始接触傩戏的他,是傩戏在这个家族的第13代传承人,最近,刚刚被命名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有关傩戏]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被称为研究古代东方人体文化的活化石。包括哈佛在内的众多世界名校早在80年代,就不断派出学者来研究。目前,整个娄底懂得傩戏的艺人约有数千,政府还在继续挖掘,希望能找出更多的传人。

  一唱起傩戏,就像换了一个人

  苏立文老人瘦瘦黑黑,皮肤的褶皱里满是岁月的痕迹,乍一看,与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别无两样。他不会讲普通话,我们的沟通,只能依靠书写;他也没进过学堂,除了傩戏的生僻“科本”,其他一概不知。唱起傩戏的时候,在古怪的言语和奇特的声调里,他好像换了一个人,眼睛焕发出夺目的神采。

  “唱傩戏的必是‘巫师’,因为傩戏就是给人避邪祈福的。”苏立文强调,“谁家生了怪病,唱一场傩戏,病有时候就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说不清。”在这一带,他仍然是非常受重视的人物。特别是下半年,他几乎天天都要去镇上人家“唱戏”。“我们这里下半年就开始‘拜娘娘’,傩戏是夜里少不了的节目。”

  傩戏在民间传奇颇多,请神治病,开运亨通,开天眼及上刀山、下火海皆由此而来。多年来,笼罩在傩戏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信者谓其神,疑者谓其假。

  从事傩戏研究多年的李新吾老师说,其实从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傩祭的活动,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相传孔子疏于应酬,但只要遇见乡傩队伍经过,必着绸服恭敬立于门前。”几千年来,群众得了病,不请医生诊治,而习惯请“巫师”唱傩戏。以前有种说法,“愚民有病,初不延医而延巫。”正是由于这种风气,所以傩戏在乡下,还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