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飚与指挥家艾森巴赫同台合作。 王小京摄
本报记者 李红艳
昨晚,指挥大师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会上演。这场音乐会曲目中西合璧,除了马勒《第一交响曲》,还有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打击乐协奏曲《山之祭》,而知名打击乐演奏家李飚的表现更是精彩,亲耳聆听他击发出令人心潮澎湃的音乐,就连艾森巴赫都赞叹说:“他演奏出了最经典的色彩。”
“第一人”曾想转行
打击乐演奏家李飚的履历上有很多个“第一”:他是第一个中国公派的打击乐留学生;2000年主持过第一届北京国际打击乐节;从2003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第一位在世界顶级音乐学府中担任教授的华人打击乐演奏家,而如今,他已成为该学院的终身教授……
在很多人看来,李飚一路走来可谓顺风顺水。其实,像很多艺术家一样,他也摆脱不了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困惑期、煎熬期。“打击乐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专业,在没有那么多音乐会演出之前,你会想‘我练习这个究竟为了什么’,你必须要有一个学下去的理由。这种理由让我经常找不到,所以我经常想转行。”李飚说。
不过,当他站上舞台的那一刻,这个想法瞬间就会灰飞烟灭。“我有几次在大剧院演出,有固定的粉丝在下边坐着,我都认识他们,坐在几排几号我都能看见。那一刻,我觉得这是音乐的魅力。”
制造声音的“魔术师”
昨晚音乐会上演奏的《山之祭》,是川籍作曲家郭文景为纪念汶川大地震而作的,其风格酣畅淋漓,震彻心扉。完成如此浩大的“声音艺术工程”的,是近百种打击乐器。这些乐器加起来重达5吨,其中很多打击乐器是观众们从未见到过的,而发明这些乐器的正是演奏者李飚。
“制作乐器其实是一种声音的寻找。”李飚被称为“打击乐魔术师”,因为他能利用手中的乐器变幻出不同的声音。“声音的制造不在于用多少种乐器,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用一种乐器制造多种声音。”他这样描述自己的音乐理念。
眼下,李飚正在创作一部作品:“这次在我自己创作作品的时候,就会大量运用我以前想过的声音。打击乐如果一成不变,那就不是一种好音乐。”
常被人误称作“鼓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飚扮演着国内打击乐拓荒者的角色。在国内,相对于钢琴、小提琴这样的热门种类,打击乐这门艺术常被人视为“独门小径”。“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真正搞打击乐独奏的人,一只手就能数过来。”他认为,尽管现在学习打击乐的人非常多,但是真正能够从事古典打击乐的人却还有待挖掘。
时常令李飚感到苦恼的是,人们对于古典打击乐的认知非常模糊。“我经常会被别人称呼为一个鼓手、打击乐手,实际上这跟我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他特意纠正说,“我是一个古典打击乐演奏家。”他说:“如果看世界上哪一种乐器门类在最近几十年发展最快,那就是打击乐,中国在这个时候跟上了潮流。”
如今,李飚创办了两支打击乐团。一支是“李飚打击乐团”,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打击乐演奏家;另一支则是“李飚青年打击乐团”,由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他说:“我还是想扶持我们国内自己的优秀打击乐团,这也是我投身打击乐事业的一个初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