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
□ 赵春晨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号蛰仙,晚年更名仓海。祖籍广东梅州镇平(今蕉岭县);
生于台湾岛,以诗文驰名于岛内。《马关条约》签订后,日军武装占领台湾,他率义军奋起抗击;
失败后忍痛内渡大陆,在粤东和广州从事教育活动与诗歌创作,是近代杰出的爱国志士、教育家和诗人。
壹
与革命党关系密切
丘逢甲回到岭南后,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爱国有用之才。1906年,应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的聘请赴广州出任两广学务公所议绅和视学员。此后,还担任过广府中学堂监督、广东总教育会会长、两广方言学堂监督等职务。
1909年,他当选为广东咨议局副议长,成为省内“绅界”的重要领袖之一。到广州后,他与康梁保皇党人已基本断绝了来往,而与革命党人则关系十分密切。他的门生有不少同盟会等革命组织的骨干,如邹鲁、陈炯明、姚雨平、罗福星、饶景华等。
丘逢甲还同广东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赵声、汕头《中华新报》的革命党人叶楚伧、梁千仞,以及活跃于广东社会各界的同盟会员如朱执信、林修明、温翀远、林震、古应芬、高剑父、高奇峰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1907年夏同盟会在潮州黄冈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广东官府大肆搜捕革命党人,丘逢甲从中劝阻,“尽力防止株连”,使一批革命党人免遭迫害。
1908年梅县松口发生学潮,两广总督张人骏准备奏请朝廷停办全梅学校,并借机镇压粤东革命党人。丘逢甲面见张人骏,以侨乡学校关乎广大华侨利益为言,请其慎重考虑,使张不敢肆意妄为。
他出任咨议局副议长后,推荐古应芬担任咨议局秘书长,安排邹鲁做书记,后又安排邹鲁到两广方言学堂做教员,并将被广东法政学堂罢退的朱执信聘请到方言学堂任教,使他们得以利用这些机关和学校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贰
暗助和掩护革命党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广东巡警王秉恩来到咨议局,要拘捕陈炯明、邹鲁。丘逢甲厉声说:“陈某、邹某是我最信任的,假使他们是革命党,那么我一定也是,如若要按名单捉人的话,就请先从我捉起!” 慑于丘逢甲的地位和声威,王秉恩只得空手而归。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有的起义战士躲避到长兴里丘家祠(丘氏宗祠),在丘逢甲的庇护下幸免于难。
据邹鲁回忆,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潜回咨议局,“丘先生由乡间赶到省城,次晨找到了我,立刻说:‘你和竞存(陈炯明的号)参与这次起义的证据,已被清吏搜获。竞存已走,你也应该立即避开为要!’于是我便决定出奔”。
丘逢甲在辛亥革命前暗助革命党人的情况,其子丘琮后来曾写道:
“光宣之际,青年志士愤国势力凌夷,政府庸劣,或奔走革命,或从事维新,每触刑网、犯官威,先父辄不避牺牲、以己之名位庇护之。犹忆黄冈革命,松口劫案,曾尽力防止株连。庚戌新军之役,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广州黄花冈起义),曾保救民党要员,促在案者逃难,皆屡行不馁者也。”
叁
劝李准等倒向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下旬,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而盟会武装起义重心之地的广东,却由于黄花岗起义中革命力量损失惨重,大批革命党人暂时避往海外或港澳,显得行动有所迟缓。
两广总督张鸣歧为首的地方当局,一面加紧收编新军,严密防范;一面假手广府清乡总办江孔殷等抛出“广东提倡独立,不如利用官府改良独立”的诱饵,欺骗民众。
孙中山、同盟会南方支部都认为,应当采取武力进逼和策反清廷地方官员并举的策略,以加速实现广东的光复。因此,同盟会除了在外府州县发动起义以造成包围广州之势外,还为以和平方式光复广州积极开展了工作。
而在这一工作中,丘逢甲起了旁人难以替代的作用。
广东水师提督兼巡防营统领李准,在镇压黄花岗起义中表现得相当凶狠,但此后由于遭到革命党人炸弹袭击、险些丧命,又加上与两广总督张鸣歧产生较大矛盾,故而在武昌起义后惶惶不安、急于寻找出路。
丘逢甲和门生谢逸桥的兄弟谢良牧(同盟会骨干)力劝李准反正,使李准权衡利害,乃“立意反正”,密派人赴港同负责同盟会南方支部的胡汉民等直接商谈“反正”的条件,最终得胡汉民“革命党不报私仇”和允许“以功赎罪”的承诺,李准遂倒向革命一边,为广州光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肆
推动广州和平光复
两广总督张鸣歧,在武昌起义后最初准备顽固抵抗革命,后来看到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和清廷新派来的广州将军凤山刚一抵达即被革命党人炸死的事实,心中惊惧,曾一度表示愿意考虑粤省“和平独立”的问题。
后来他接到清兵进军武汉告捷的消息及清廷要其“维持地方”的电令,又“力斥独立之非”,声言“如敢反抗,格杀勿论”。丘逢甲与张素有私交,亲自登门加以劝导。孙中山这时也从纽约发电给张鸣歧,劝告其“速率所部反正,免祸生灵”。
张鸣歧才最终放弃抵抗、不敢再阻挠广东的和平光复。
在革命党人和社会各界酝酿广州和平光复过程中,咨议局成了进行交涉谈判、作出有关决定的场所。咨议局正议长易学清“慑于民众声威,便闭门匿迹,连咨议局亦不敢到,推托有病”,不少议员也逃往港澳,所以丘逢甲成为咨议局的实际主持人。
1911年11月8日,在丘逢甲“赞成首肯”下,咨议局发出通知,召开了有广州一些同盟会人士、九善堂、七十二行商总会等各界代表以及张鸣歧的代表参加的大会,共同商议实行“独立”问题。丘逢甲实为这次会议的召集和幕后运作者之一。
大会上,各方代表议决广东脱离清政府独立,组织新的“行政机关”和“议事机关”,推举原两广总督张鸣歧和广东新军镇统龙济光为临时正副都督,并指定咨议局为议事机关“办事所”,咨议局议长、议员为议事机关“临时办事人”。
伍
更名改姓与清廷决裂
11月9日,各界代表再次在咨议局开会,正式作出“欢迎民党组织共和政府临时机关”、“宣布共和独立,电告各省及各国”等十条决议,再次确认了前一日对张鸣歧和龙济光的推举,委派同盟会员陈景华等将正副都督公文印信送交张、龙二人。
不料,张鸣歧因惧怕革命,于8日夜间逃往沙面租界躲避,而龙济光也“力辞不就”副都督职位。值此情况,各界代表当日在咨议局重新开会,改选在香港的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为都督,胡到任前由蒋尊簋为临时都督。
决议通过后,“即时将中华民国国旗挂于咨议局屋顶之上,各人欢呼鼓舞,壁瓦俱震,拍掌之声不绝”,并且“在咨议局取出一批黄纸发贴安民布告”。至此,广东全省正式宣布“共和独立”,实现了和平光复。
次日,丘逢甲即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向省内有关机构发函,宣布将自己的姓氏由“邱”改正为“丘”,因为“丘”字加偏旁“阝”,是清朝皇帝雍正为避孔子讳而加,现在革命告成,“无庸仍此旧套” 。他号召同宗一律恢复“丘姓”,与清廷决裂。
他又决定将“逢甲”之名弃置不用,以别号“仓海”为名。他兴奋地对身边人说道:“内渡十七年,无若今日快心者!”并且出示自己当年为反对清廷割台刺血上书而留下的指瘢道:“予固未尝一日忘此痛也!”
陆
调解陈炯明黄士龙决斗
11月10日,胡汉民从香港回到广州,蒋尊簋主动解除了临时都督职务,胡汉民就任都督,组织广东军政府,丘逢甲被任命为教育部长。
广东军政府首脑和各部负责人中,同盟会员占了绝大多数,可以说牢牢掌握了军政府的实权。但革命党人和军政府内部,不久就出现了各派势力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的情况。
一天,副都督陈炯明和参都督黄士龙两人被胡汉民召来开会,商议有关北伐之事。陈炯明在会上支持胡汉民的立即出兵北伐的意见,而黄士龙则提出“北伐似非其时”、“不如先固粤”。双方争执不下,加上两人素有矛盾,最后闹到要拔枪决斗。
胡汉民极力劝解也无济于事,只好请丘逢甲出面调解。丘逢甲既是陈炯明的老师,又是黄士龙的朋友,德高望重。陈、黄二人经丘逢甲调解,算是各自冷静了下来。
此后,经过军政府反复讨论,派出了以丘逢甲的学生姚雨平为总司令、邹鲁为后勤总监的北伐军,于1911年12月挥师北上。这支北伐军,在当时的北伐部队中装备最为精良,在与清军作战中屡创佳绩,对迫使清帝退位起了加速作用。
丘逢甲一直对广东北伐军“调护备至”,为之“请炮械、请增援”,“为之向前途各军接洽”。广东北伐军进军至南京时,他恰好也在南京参加临时中央政府的筹组,他写下了“将军北伐逐胡雏,并告徐常地下知”、“我护百粤军,饮水古建业”等诗句。
柒
率先讴歌民国诞生的诗人
丘逢甲一生诗作近万首,现在传世的有2000多首,主要收录在《柏庄诗草》和《岭云海日楼诗钞》中。
青年时期创作的《柏庄诗草》中,他写下了不少热爱台湾和祖国、揭露外国列强侵略野心与清廷腐败状况的诗篇;内渡后,人世沧桑、家国之恨集于一身,他写下大量爱国主义的诗作名篇;他晚年的诗歌之中,是对民主的追求和对共和国的热情讴歌。
1911年12月,丘逢甲作为广东军政府的三人代表之一,赴南京参加组建中央临时政府的独立各省代表联合会议。29日,会议决定建立中央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赴南京,当晚宣誓就职,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丘逢甲的心情异常兴奋,他对随员丘复说:“南京光复,临时政府又在兹地,民国当有三大文字祭告孝陵、延平、洪王也。”
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延平指延平郡王郑成功,洪王即洪秀全。他拜谒了明孝陵、游览了莫愁湖、扫叶楼等名胜古迹,挥笔写下了《谒明孝陵》、《登扫叶楼》、《雪中游莫愁湖》三题共十首诗歌。
这是现存丘逢甲诗歌中的最后十首。这些诗篇,丘逢甲不仅是从民族意识上肯定辛亥革命,而且是把这次革命视为实现民主共和、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此重兴”的开端而高歌赞美的。
正当丘逢甲在南京为筹建民国而操劳奔走之际,他的肺病旧疾突然复发,吐血不止,不得不告假南归。1912年2月上旬,丘逢甲返抵镇平淡定居所,25日病逝于淡定村,终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