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好,我是巴巴爸爸的爸爸。”一头银发,穿着与巴巴爸爸同样粉红色衬衫的德鲁斯·泰勒用中文向万千看着巴巴爸爸长大的中国读者打着招呼。前天,这位风靡全球的“巴巴爸爸”的创造者和他的儿子托马斯·泰勒来到北京。幽默的父子俩,讲起创作巴巴爸爸背后的故事。原来,“巴巴变”灵感缘自玩泥巴,而对于什么才能成就经典,泰勒的回答为“人的热忱”。
巴巴爸爸从桌布上跳出来
20年前,巴巴爸爸的动画片在央视“七巧板”栏目中播出时,尽管每期只有短短五六分钟,但这些只要一声“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就可以变成任意形状的小人,还是成了当时电视娱乐生活匮乏的孩子们至今珍藏的一个温馨的梦。接力出版社于2010年初几经周折终于引进出版了“巴巴爸爸经典系列”中文简体版,一年多的时间,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册。谈起是否知道巴巴爸爸在中国拥有如此多的粉丝,泰勒笑道:“我知道,因为有网络。每个星期都有好几百封从中国寄来的读者来信。他们有时候写信说,我的孩子两三岁,他们很想多知道一些巴巴爸爸的事情。”
粉红色的巴巴爸爸是如何诞生的?巴巴爸爸一家变形本领的灵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他们有七个孩子,不是六个也不是八个?泰勒说道,巴巴爸爸其实是从桌布上诞生的。他的法国妻子安娜特是个建筑师,他们总是和一群朋友在巴黎的咖啡馆里讨论聊天。当时身为美国人的泰勒,法语还不太好,就在咖啡馆的一角,拿着画夹,随手画画。这时,他看到一位妈妈领着一个孩子,孩子手上举着一支粉红色的棉花糖。受到棉花糖的启发,泰勒在桌布上勾勒出了巴巴爸爸这个形象的雏形。“安娜特也画给我看,我们就互相画着玩。把整个桌布都画满了。就在这一次互相交流这些画的过程中,产生了巴巴爸爸。”在法国,棉花糖就叫“巴巴爸爸”,因为法国的棉花糖都是粉红色的,所以巴巴爸爸也是粉红色。
玩泥巴玩出“巴巴变”
而对于“巴巴变”的灵感,泰勒笑道,很多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也许灵感就来源于和孩子们的游戏中。“以前我也看到过一些人为了吸引小孩子,会学鸭子叫,也用手势做一些变形,实际上这也是人的一些变形。我们还经常跟孩子一起玩泥巴,陪孩子开心。”
“巴巴爸爸只变形,但是它体积不变,就好像玩泥巴一样。我和安娜特用那些泥巴做了很多的形象,成百上千的形象。安娜特做碗、做茶壶做得非常好。可能无意间变形的想法就是从玩泥巴出来的。如果你有孩子的话,很自然的,你捏一个东西,孩子也可以继续捏,就可以跟孩子交流。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方法,能跟大人一起做活动。还有巴巴爸爸跟那些动物很友好,跟它们更亲近,就变成它们的形状。”泰勒的儿子托马斯回忆道,在动画片播出前,他的爸爸妈妈两人自己用泥巴做“小型电影”,是自己做着玩的。“我就无意间在地下室发现了那种还是很老的泥巴做的电影。”至于为什么巴巴爸爸有七个孩子,泰勒笑道,不同的颜色也限制了宝宝的数量,比如蓝色与黄色的对比,“不可以做一个深蓝的宝宝再做一个浅蓝的宝宝。”
小团队创作保持情感温度
对于一个动画形象如何成为经典,泰勒说了一个关键词:“人的热忱”。“我们至今还是一个小团体很用心地在制作,对整个片子的熟悉度和感情都很亲切。现在很多动画都变成工业化了,20人一个团队,做故事创作,背景又是另外20个人一个小组,动画又是一个20人的小组。即使是很优秀、很经典的创作也是一个团队100多个人甚至是几百个人做出来的。巴巴爸爸受欢迎,还是归功于我夫人安娜特的个性,是她的人品、善良的性格在打动人心,这种附着着个人性格和人与人交流温度的东西,是工业化很难达到的一点。大的制作工厂,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创意,又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写语言。比如有一个人创意说需要画动物,那些艺术家就会画一些动物。画那些动物的时候,他们不会让动物们笑起来,因为不知道应该不应该笑,他们只是接到一个命令。”对于这部至今已创作150集、前45集在中国播出的动画片,托马斯说道,至今只有10个人的小团队在创作,法国电视一台和日本的NHK电视台还在邀请他们做新的系列,小团队至今还是有市场的。
绝不因商业再衍生形象
诞生于1970年的巴巴爸爸,现在进入了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泰勒那个很会玩电子游戏的儿子托马斯,对新科技很感兴趣,对3D动画很在行,也在用电脑技术帮助父亲绘画。但他认为,用科技“武装”巴巴爸爸的经典形象,是要有“度”的。“我对技术很感兴趣,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创作,我不想改变任何巴巴爸爸的形象,因为这已经是很经典的了。我用高科技只是在制作经费上现在可能会降下来,节约制作经费。巴巴爸爸的原始形象不会改变,我觉得高科技只是对动画片的一个支持,但不会作为主导。”托马斯表示,在巴巴爸爸前四本书创作出来的时候,所有的形象就已经固定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保护这个形象。有的动画片会根据原始经典形象制造一些新的形象出来,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商业,为了造一些玩具好卖。“这些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保持巴巴爸爸的灵魂,核心家庭完全不会再变。”
好电影不需“3D眼镜”包装
最近几年变形金刚、蓝精灵、加菲猫被搬上大银幕,掀起了一股电影动画的“复古”风,对于巴巴爸爸如果被搬上大银幕怎么制作的问题,托马斯表示,现在已经在和一个好莱坞的公司谈这样的制作,并补充道,“但是是法国的制片人,即使以后跟好莱坞谈成了,做电影出来,我们绝对不会做真人版的。我觉得真人版的离我们的动画太遥远了。而且我们读者的主要的年龄群是2至5岁,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不适合戴上眼镜看3D,否则对他们的眼睛是不好的,我们会用3D的技术,但是看上去还是2D的,不需要戴眼镜看3D。我个人也不太喜欢戴眼镜看那种3D,对眼睛不好,看起来也不太真实。好的电影不需要3D来包装。如果戴上眼镜的话,实际上你会失掉一些色彩,我们制作团队做的时候,为颜色花了很多精力,戴上这个眼镜,这些工夫就全都浪费了。”
晨报记者 刘婷
■巴巴爸爸小花絮
泰勒父子俩可爱的性格,就如憨态可掬的巴巴爸爸一家,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托马斯就说:“太喜欢中国食物了,昨天,我们一天都呆在饭馆里。”泰勒则说:“让我来告诉你们我最喜欢中国的什么,是电动自行车,它很环保,因为巴巴爸爸喜欢蓝天。”
泰勒还特别为中国读者画了一幅“中国式”巴巴爸爸,画里巴巴爸爸在教孩子认字,巴巴妈妈变成了小黑板,上面写着“咏鹅”,中间站着个中国小男孩,就是写出《咏鹅》的小诗人骆宾王,爱画画的巴巴伯用毛笔写着中国字,最爱漂亮爱打扮的巴巴贝尔变成了一只小鹅。泰勒举着这幅画,费了好大劲,用中文念着“鹅鹅鹅……”
托马斯说自己最像红色的、爱运动的巴巴布拉伯,因此他此次的中国行也一直被出版社工作人员叫成“巴巴布拉伯”。他说自己小时候爱玩玩具手枪,爸爸怎么没画个爱玩枪的宝宝呢?他还说,小时候从不知道爸爸妈妈是世界知名的图画书作家,还以为他们画的那些都是给他玩的。
泰勒的父亲曾经作为运河专家来到过中国,他告诉过泰勒,他从开运河的人身上学到了比他专业知识更多的东西,比如为人处世的知识。巴巴爸爸的故事里,也有三集是巴巴爸爸一家来到中国。
■巴巴爸爸小档案
巴巴爸爸出生在法国。他从土里长出来,但他不是一棵植物,而是一个动物。巴巴爸爸在全世界都很出名。有40多个国家的人都见过他,都喜欢他。第一本《巴巴爸爸的诞生》出版于1970年,书一出版就受到了英国评论界权威的赞誉,并在同年的博洛尼亚书展上受到广泛好评。此后,巴巴爸爸很快风靡整个欧洲。1975年,联邦德国将巴巴爸爸的故事改编成动画片,并于1981年在美国首播。截至目前,巴巴爸爸图画书系列已经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了1亿册。他还曾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来到中国,迷住了当时中国所有可以看到电视节目的孩子们。
晨报记者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