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博物馆昨首次作出回应,争议“壶王”——
不下架 再鉴定
本报记者 林梢青
前天,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被曝馆藏“壶王”——长沙窑大执壶是赝品。原本静默的南宋官窑博物馆,瞬时被推上风口浪尖。加之近来故宫博物院频出负面新闻的影响,一时间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本报第一时间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
昨天下午一点,南宋官窑博物馆面对记者首次表明了态度:对长沙窑大执壶的质疑,属专家一家之言,博物馆的工作透明规范,目前也不会轻易将之下架。但本着对公众和文博事业负责的态度,博物馆将报请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包括“壶王”在内的600余件从安徽淮北征集来的文物进行再次鉴定,欢迎专家学者对其展开进一步学术讨论。
这个回应,是南宋官窑博物馆馆长邓禾颖和当时负责文物征集的原馆长张振常(现已退休)、原副馆长(现杭州历史博物馆馆长)吴晓力,一起出面做的。
据张振常介绍,这批文物,当时是由专家张浦生、朱伯谦、冯小琦、朱戢从丁仰振提供的近千件器物中,一一挑选出来的,前后花了3天时间,对存疑的文物,采取一票否决制,程序规范,操作严谨。
除此之外,其中部分器物还经过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原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广宁,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北站副站长穆青等专家的集体鉴定。
在这些鉴定过程中,长沙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底黑花鼓,均没有专家提出异议。
针对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对这两件宝贝的质疑。南宋官窑博物馆表示,此乃一家之言,属于正常的学术争议。
“对博物馆文物的真伪之辩,国内并非首例。专家有质疑很正常,很多研讨会就是因为有争议才召开的。”邓禾颖说,他们也有一些遗憾,本来业内专家有问题,最好先和馆方进行直接的交流,这样更有助于发现事实真相。
对于丁仰振捐赠的藏品,博物馆表示不会因为此次质疑而下架,他们会再次进行认真严谨的鉴定,但希望大家理解,再次鉴定在操作程序上有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拿出结果。
“的确在拿到鉴定书前,
就奖励了1000万”
对于公众比较关注的3个问题,昨天博物馆方面也作出了正面的回答。
当初为什么选择民间藏家丁仰振的藏品?
当时博物馆要扩大规模,需要藏品支持。2004年底我们听说,淮北收藏家丁仰振有许多来自古运河的陶瓷文物。我们就专门去淮北考察,发现丁仰振的藏品涉及的陶瓷文化领域较广,南北均有,符合我们的要求。而当时丁仰振已有意向在北京建立京杭大运河古陶瓷博物馆,为避免失去机会,我们决定整体征集他的一批藏品。
当地有家淮北市博物馆,就是靠丁仰振无偿捐赠的千余件文物建立的。这都增加了我们对他的信任感。
到了2008年,他还被国家文物局授予“薪火传人”——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5年做的鉴定,为何2007年才签鉴定书?还缺了冯小琦的签字?
当时鉴定结束后,我们曾要求专家写鉴定书。张浦生先生表示要过段时间,不能匆忙签字,要慎重。
2007年3月,张浦生与朱戢来杭州授课,我们认为机会难得,赶紧找了朱伯谦,但3位专家能凑到一起的日子只有一天,冯小琦已经赶不进了。而按规定,3个专家以上,鉴定便成立了。
至于鉴定费,当时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专家一点劳务费,和社会上的(回报)差距十万八千里,今天来谈这个对他们来说可能也不太妥当。
1500万元的奖励
是不是在没拿到鉴定书前就给了?
丁仰振无偿捐献了许多藏品给他的家乡淮北,但对杭州,他做不到无偿捐献,我们也不能白拿。当时张浦生先生估计,这批文物市场总价在3000万元以上,所以作出了这样一个奖励数字的决定。
1500万元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3次给丁仰振。的确在鉴定书还没出来之前,我们已经先给了丁仰振1000万元,一是因为太想得到这批文物,我们也相信张浦生先生的判断,二是考虑到博物馆扩建工程时间比较紧迫。现在看来,这事做得的确不太完满。
长沙窑里
可不可能出土“壶王”
对于“壶王”的出身问题,此前面对央视采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静荣的观点是,这个长沙窑大执壶是上世纪90年代后生产的仿品,因为他没见过窑址里出土过类似器物,而且从使用功能上判断,壶把明显无法承受壶内盛满液体后的重量,壶在造型和釉面上都存在疑问。
昨天,记者连线采访了朱戢,他是当时参与鉴定的4位专家之一。
朱戢表示,到目前为止,他都认为长沙窑大执壶是一件好东西,“它体形硕大、造型精美,是一件长沙窑代表作。”
他说,从专业角度讲,这样的大壶,壶把起的是装饰功能。长沙窑当时大量出口到中东、西亚地区,所以这个长沙窑大执壶也很可能是出口外销货。它可以用来装水或装酒,比如装葡萄酒。当时的使用方法是捧在手上或者摒在头上,绝对不是抓着壶把。
朱戢说,不能认为没有见过就否定这种器物的存在。相反,在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类似的长沙窑罐,体形硕大程度与“长沙窑大执壶”相似,出土于扬州唐城遗址,在它出土前也从未见过类似的。后来该罐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丁仰振的另外一个“壶王”被科学检测鉴定年代为距今200-300年之间。对此,朱戢认为,陶瓷文物使用科学仪器检测鉴定是未来的方向,但目前,中国古陶瓷的科学鉴定结果还不太准确,原因在于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和数据库,参照数据还没有一个严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