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詹宏志职业生涯缤纷多彩 马英九赞他“阅读达人”

2011年08月23日 10:2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詹宏志和电影朋友们(左起):吴念真、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詹宏志。摄于1989年电影《悲情城市》剧组。

  这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人。他正在运营台湾最大的网购平台和门户网站PC HOME,江湖地位如同阿里巴巴的马云或是新浪的曹国伟一般,却又集文学、艺术气息于一身:在香港《壹周刊》上开专栏评析全世界各种流派的侦探小说,创办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集团,操刀台湾《商业周刊》这样的顶尖财经杂志,在鼎盛时期的滚石唱片为伍佰、林强出唱片,甚至也是侯孝贤著名电影《悲情城市》的策划人……更让人好奇的是,他家中藏书4万多册,每年买2000本书,每小时阅读10万字,连上楼梯都要看书。而当他说起这一切时,只告诉人们,一定要相信书,只要去拼命读书,就可以做好任何事。

  他,就是生于台湾南部农村的詹宏志。

  罗大佑建议他开“名片大展”

  詹宏志是一个以转行为业的人。“罗大佑建议我也许有一天可以办一个名片大展,我想自己有过不下两百种不同的名片。”詹宏志在接受梁文道访问时曾说道。

  先看看他目前的主业吧。他如今是PChome Online的董事长,这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最初它只不过是同名计算机杂志的网站,后来却变成了台湾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现在则成了台湾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是台湾第一家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它的业务非常复杂,除了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它甚至还在台湾做互联网手机的服务,同时也做手机设备。可以说,这家计算机公司集硬件与软件于一身。“我居然发明了一款手机?连我自己也没想过。”詹宏志说。

  PChome这种站在时代前沿的经营方式,与詹宏志个人的特质是分不开的。梁文道形容他:“无论走到什么领域,詹宏志总给人一个停不下来而且永远指向未来的梦想家印象。”

  关于这一点,从詹宏志职业生涯的初期就可以看出端倪。读大学时,因为是个穷学生,所以詹宏志一路半工半读,从大一起就开始去校外做工作。不过,詹宏志当时只能在出版社干美术设计,因为文字为主的工作至少要他大学毕业才能做。幸运的是,由于他之前在中学时画过地图,所以很早就学会了一些绘图方法,基本上还能应付美术编辑的工作。就这样,詹宏志大学时几乎和老师们一样忙。他回忆道,因为就读的台湾大学经济系有很多名师,他们常常去开会,所以一堂课快打上课铃前,都会看到很多高级轿车在校门前刹车,而在这些车后面,通常也会紧接着另一辆出租车,同样急刹车,那里面正是载着跟老师一样着急上课的詹宏志。

  就这样有点莽撞,有点不知所措,詹宏志开始了一辈子的媒体生涯。出校门后,詹宏志来到台湾著名的《联合报》副刊工作,可是当时他连电话都不太会用。有一回,副刊主管痖弦要他联络作家彭歌,去他家把稿子拿给作家林海音。后来,詹宏志先打电话给彭歌,说他马上就去拿,再慌忙地打电话给林海音,两次都是事没说清楚,就很慌张地把电话挂掉了。结果,最后那个稿子失去了下落,詹宏志只好去痖弦那承认错误。

  虽然有过失误,但凭借着一股冲劲,詹宏志很快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注意。他在《联合报》没干两年,《中国时报》的老板余纪忠就对二十多岁的詹宏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把他挖了过去。余纪忠当时每天问詹宏志一个问题,听完回答之后,他会叫詹宏志明天就去做,所以到后来詹宏志在《中国时报》就有六个职位之多。

  这时便发生了让詹宏志一直津津乐道的一件事。一天,老板说要在美国办报,叫詹宏志去跑一趟,明天就去。可是,这时詹宏志根本没有到台湾以外的地方去过。结果,那天报社里一大堆的记者都帮他去办手续,然后他就匆忙地上飞机了。到了美国,他才第一次说英文,此前他只读过英文书,却从没用过。但是,老板让他去拜访十一个州的客人。詹宏志又不会开车,只好一个一个去坐长途巴士、火车、飞机前往,每到一处就去找有没有同学或学长,请他们告诉自己那些地方怎么去。有趣的是,詹宏志每到一个地方又会装作很有经验,一定会请中国学生吃饭。

  从表面上看,詹宏志的职业生涯缤纷多彩,但他却一直强调,所有除了编辑之外的工作,都不是他本意去追求的,他也只愿以一个老编辑的角色自称。好多别的工作,更像是詹宏志的一种无心插柳。

  就拿监制电影来说吧,虽说做出了《悲情城市》等九部高品质电影,但詹宏志却总结说,这是非常不得已的机缘。原来,当时他的朋友侯孝贤、杨德昌等,都面临拍片筹不到钱的问题。詹宏志于是就靠着在营销方面的专业,想办法从国外替电影筹钱。他扮演着在创作者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角色。

  其实,詹宏志当时对这个工作一点兴趣都没有。“每次到了拍摄现场,我都觉得很痛苦,因为大家都在等,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拍电影不能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呢?”于是,詹宏志不参加任何电影现场的工作,所有事都等大家收工后再谈,因而那时候詹宏志和侯孝贤都是在半夜开会碰面。

  就算这样,搞电影还是给詹宏志带来了不少困扰。电影要发行了,詹宏志需要去跟片商谈发行计划,那时他家里没人,就还得把孩子带去开会。“很多电影人是‘流氓’,所以我的语言马上就变了,我的小孩就瞪着眼睛看着我,因为他没有看过爸爸这样子说话,他不知道我是个演员,我可以变。”

  这就是詹宏志的做事方式。他常引用当年在复兴岗中学读书的时候,立在学校中正堂附近的四句精神标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忍人家所不愿忍的气,吃人家所不能吃的苦,冒人家所不敢冒的险,负人家所不肯负的责。”

  马英九赞他为“阅读达人”

  光是看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社会人脉,大家或许以为詹宏志是个爱交际的人。但是,詹宏志说他一直是个很自闭的人。“我很怕人多的地方,也很怕跟陌生人接触。我今天要去见一个工作上必要的,但不认识的人,总有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至于开派对,更是让我痛苦不堪。”詹宏志举例说,以前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每当想到跑新闻要天天出去跟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坐立难安。“跟生意人打交道,他们会讲一堆高尔夫,讲去哪里玩,我没有话题可以用,就只能去找点别的东西。”

  如果大家遇到这种问题,或许会去找老师学,或是上培训班等等,但詹宏志没有,他只做了一件事——阅读。那时,他大量读面相书,于是别人就可以跟着进入詹宏志的话题,从而打开僵局。

  这便是詹宏志阅读的出发点。“我是由于对人的畏惧,或者不善于跟人接触,才从书中找答案。”

  就这样,每当詹宏志碰上什么不会的东西,都会觉得没关系,因为这世上总会找到相关的书。所以,他习惯用读书来解决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也就是凭借阅读,来帮助自己进入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比如,在詹宏志的出版生涯里,他原本只是个文字编辑,但是在远流出版社时,他下定决心从文字编辑跳到市场营销的角色。于是,他把台湾所有跟市场营销相关的教科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内心反刍,再试着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他还保持着,比方说出版社要搞数字出版,他就会找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来读。他还感叹,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以通过网络搜寻到很多文章。

  詹宏志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圈内闻名,还“惊动”了许多台湾高层。比如,马英九就称他为“阅读达人”。要知道,詹宏志家中藏书4万多册,每年买2000本书,每小时阅读10万字。

  为了保持如此高的阅读强度,“阅读达人”詹宏志维持了一种严格的生活纪律。他每天大概四点半起来,这从他大学时就开始了。“那时熄灯之后,我就会拿书到餐厅里面,读到两点,然后回宿舍睡到六点起来。”詹宏志解释道,晚上需要咖啡,需要一些“搏斗”,但早上不需要,时间最完整充实,而一出门,时间就支离破碎,连回家的时间都不可预测。

  但就算是出门上班,詹宏志也读书读出了名。他上楼梯时会一边走路一边读书,在街上走路、过马路等红灯、搭公交车时,他也拿着书。一次,他从台北凯悦饭店开完会出来等车,坐在路边就把书拿出来看,结果被一家周刊拍下来,还写了一点半嘲讽的文章,里面写道:“这样子公司还会有人在经营吗?”

  詹宏志的确“不务正业”。“我在工作当中最喜欢的一种情况是,定好一个约会,但对方临时失约,突然间多出两个钟头可以读书,那是非常开心的事情。”他甚至说,自己会在出版业里做那么久,也不完全是因为对出版特别热爱,而是因为去干别的事会觉得怪,会觉得在上班时看书罪恶感特别重。比如,詹宏志在唱片公司时,没事就把书拿出来看,突然有人敲门,他会吓得赶快把书藏起来。他会认为,上班时间看书是用别人付薪水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很不好意思。但在出版社上班,则可以理直气壮地看书,因为在上班时间看书,还可以帮老板把钱赚回来。

  詹宏志总结说,他把看书当做了酗酒,有一种无可救药的陷溺。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由于他经常利用坐飞机的时间看书,所以一定会计算飞短程要带多少书,长程又要多少。但如果碰到转机延迟的时候,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必须想办法在机场补充货源。“这就像吸毒一样,一定要按照剂量来,一天打两针,如果没有就会双手发抖,口吐白沫,必须找到新的药。”

  詹宏志在读书过程中,也会对几个大题目充满好奇,于是就会比较有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他大概会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已经出版的只是关于侦探小说的系列。而有的研究就算没有写成书,却也对他的工作有所帮助。比如,在研究旅行文学时,一开始他是找大家都熟悉的、有名的探险家,慢慢地他就找到更冷僻的作家,越找越多;等到他回过神来,十二年就过去了,然后搜了一屋子同类的书。其实,有些书很难找,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姐姐正好在美国图书馆学系读博士,通过她的力量,所有买不到的书,詹宏志就可以设法用馆际交换的方式借来影印。后来,他就逐渐产生了一个出版计划,这个计划最终成为了城邦出版社里面“马可波罗”的旅行文学系列。

  职业生涯三十年来,詹宏志的工作范围一直在变动,而他觉得自己最厉害的便是读书这个技能。“否则,我每个月都要上课,三十年的东西可能要用六十年来学。”他认为,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他则认为,书很少说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但前提是,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叩问作者的灵魂。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讨价还价,享受与书“搏斗”的过程,因为一本书总是有一点挑战性,在半知半解之间,去克服一整本书,有点涩、有点苦,但看完之后,自己能拥有知识的跃进、成长的满足。

  “我很幸运的是在读书的时候,学到了读书的基本技能,整个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会大家读书的技能。”詹宏志说。

  “读书是为了有勇气去远方”

  詹宏志生于1950年代的台湾南部小镇。在他成长的环境里,很多人都像他一样读书不倦,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大家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其他的休闲娱乐。他回忆说,小时候镇上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小图书室,里面就放着三四个铁书柜,于是他就从第一排第一本开始看,一直看到最后一排最后的一本。“有时候,一本书只能在你身边放一个晚上,你不读,一辈子就再也看不到它了!”詹宏志介绍,当时南投的所有书店,都是靠他姐姐每周末去台中的书店进一次货,而姐姐从台中回来时通常已经是周日晚上了,第二天一早就要拿到南投书店去。于是,詹宏志下了狠心,强迫自己在一个晚上的时间要看完所有的书,不管是十本、二十本……“就算有二十万本,我都要在一夜间看完,因为你不看,第二天书就走了!”就这样,詹宏志常常把自己看到两眼红肿、流泪,还乐此不疲。

  詹宏志曾调侃道,自己是为书所造,也为书所毁。“我没有其他知识来源,也很少跟活人接触,是书里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不知不觉地引诱你走向远方。”

  不光是书,只要是有字的东西,詹宏志都会拼了命去吸收营养。在他上小学一二年级时,就已“偷”看完了家里所有的书。然后,有天他忽然发现家里一个楼梯的角落里还有一大堆报纸,按照日期一天一天地全都排好了,也没有缺期。于是,小詹宏志就花了一年时间,看完了将近七八年的报纸。长大后,老人说一些往事,詹宏志都能详细地描述。“忽然发现,我跟其他同龄人不一样,没有人读过我读到的东西!”后来,他到《联合报》工作,上司们说起从前的新闻,他也能够接嘴回应,前辈们就会看着他说:“那一年你应该还没生下来,你怎么知道这个事情?”詹宏志把自己比作泡在水中的面包,什么都能吸收进去,好像什么奇怪的书都想读,好像读着读着就能跟作者有一种互通的感觉。不管是很严肃的,还是很轻盈的,无论是文学的,还是理工的,他都可以从中找到乐趣,好像没有特别的原则。“我现在读很坏的书也常常觉得有乐趣,看到很糟的电影也乐趣无穷,下一次说不定可以拿来当教材呢!”他笑谈。 詹宏志说,这种阅读的适应能力就好比演员的角色适应力。“就像今天让你演一个老人,你就要会做老人一样,每一本书的作者都会有一个假想的沟通对象,你就需要很快成为那个对象。”他进而推之,每一本书都是写来给某一种人读,没有一本书是想故意为难我们的。

  就是这种适应能力,让詹宏志能够学到许多新知识。比如,他大学本想学政治学,后来却进入了经济学科,但这不仅没让他犯难,反而影响了他之后的思考方式,也发现了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的迷人之处。经济学的背景,更令他在之后的出版、网络、音乐等各方面的工作,都能有市场考量的专业背景在。他打趣说,学了经济学,最痛苦的地方,就是所有的文艺青年朋友出书销路不好的时候,都可以怪读者没品位、没水平,但是自己是学市场的,就没办法骂出口,只好自己想办法,去让书变得有市场。 或许有人会问,詹宏志小时候读书环境那么糟,为什么还可以创造出那么大的力量来?对此,詹宏志举了一个例子。“小时候我读一本黑白的西方艺术史,第一次看到凡·高的画。黑白的照片没办法表达细致的色彩与层次变化,但是那幅画就深深烙印在脑海中,对美感经验也有影响,这成了一个动力,有天一定要去追寻。等到真的站在美术馆那张画前,眼眶就热了起来。”他感叹道,自己从那个贫瘠的时代过来,却可以走到那么多地方,真是很神奇。“书其实是一个召唤,是要你去见真实世界本身。现在有更多更好的书,可是书不是凭借的全部,有更多可替代的东西,所以书反而没有过去那么有力量。”

  这就是詹宏志所坚持的信念:“读”永远比“走”能到更多的地方。他去一个地方之前,会读很多关于那个地方的书,因而在到达之后会看起来像是对那里很熟悉的人。一次,他跟一群人到日本旅行,坐慢车,停在一个很大的站。突然间,詹宏志就想起看过的一本推理小说,便跟同行的人说,我们应该下车,去对面,等一下会有快车,能更快到达我们要去的地方。大家都将信将疑。但是,在下车后两分钟,就真的来了辆快车。朋友们都问詹宏志,是不是到过这个地方?其实,他只是突然想起一本书里提到过。

  “一个人需要的书其实是一个很庞大、很复杂的架构,有的书是写给农夫看,有的写给工匠看,我们要有更大的宽容,要知道各种书对各种人的帮助,毕竟我们有这么多的书存在一定有原因的。”詹宏志说。他还举例,就算一个饱学的大学者也不一定懂得育儿吧,要是他刚生了孩子,你猜他需不需要这种书呢?“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的世界的向往。我希望有机会能跟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也许真正面对面的经验是书不能替代的,但是因为它,我才会有那么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詹宏志的这段话如今正在大陆好几家微博上得到许多转发和赞许。或许,网友们是在用这段话给自己看书增加动力。但对于詹宏志,它已经是一种解释,解释了原本自闭、害羞的他,是如何具有了坚持不懈的勇气,不断去创造缤纷灿烂的事业和生活。张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