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唯一“茅奖”评委解读
本届茅盾文学奖怎样产生?
在一片争议和质疑声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昨日,我省唯一的茅盾文学奖评委王春林,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茅奖”评比的相关情况,对于各种争议,他表示“这一届评奖是有文学含金量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评奖,没有争议才不正常。”
评比之前:一部作品须经3个评委阅读
王春林是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5月接到中国作协通知,被定为茅盾文学奖评委。在8月1日正式进京投票之前,中国作协要求各评委自己购书,自主阅读入围作品。王春林介绍,“茅奖”评委大部分是对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非常了解的作家、评论家。参评作品中的很多部,他都读过,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品读了不止一遍。
8月1日,在北京集中后最初的5天时间里,评委们再次分组补充阅读。“茅奖”评委会要求,一部小说最少要经3个评委读过。王春林分配精读两部作品:山东作家陈占敏的《黄金四书》、陕西作家海波的《高原落日》。之后,评委分成6组交流、讨论、对话、争锋、碰撞。
对于大众对最终获奖作品的争论,王春林说,“只要是评奖总会有争议。但是,本届‘茅奖’的评选制度已经臻于完美,可以说是最公正、透明的一届。”
实名制度:一轮一轮评比很纠结
本届茅盾文学奖作出了很多改革:在评委会方面实行大评委制,共有来自全国的62名评委参与评奖,其中京外评委占60%。投票也采取实名制,并在网络上公布所有投票结果。
实名制会给评委造成压力吗?王春林说,评委的态度是认真而虔诚的,一方面很累,“要不断地阅读,分阶段讨论,独立思考决断。”另一方面,能参与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的评定,也非常珍惜和荣幸。他认为,实名制使一切评选过程和动作,受到文学界和大众的监督。公正与否,是否给朋友投了关系票,都放在了阳光下。
王春林一直在强调一词 “文学良知”。他说,在投票阶段最大的感受就是“纠结”。下一轮投给谁?“参选的作家、评委大家都认识,而且这些作品之间究竟相差多少,很难量化,所以纠结。”但评委们秉持了自己的“文学良知”。最后获选的5部作品,再加上最后一轮被PK掉的15部,可以说涵盖了当今中国最优秀的长篇。
网络作品:距离获奖路还遥远
这几年,网络文学非常热,本届茅盾文学奖首次将网络小说纳入评选范围。但最后,入选的7部网络小说全部折戟。网民们由此认为,评委会歧视这些作品。
王春林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还是有区别的。网络文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是永远也写不完的长篇。网络文学追求的是阅读人数的多少,点击率的高低。但茅盾文学奖不是以阅读量为评判依据的。在作品的思想性、语言运用和叙事结构上,网络作品和传统文学的差距还很大。
网络文学折戟“茅奖”并不是受到大奖的排斥,“可以说,就目前网络小说的水平,如果想在茅盾文学奖获奖,道路还很遥远。”
山西作品:这十年文学创作不景气
我省作家成一的长篇 《茶道青红》,李骏虎的作品《母系世家》,入围茅盾文学奖的81部备选篇目,经过第一轮投票便遭淘汰。
作为我省唯一的茅奖评委,王春林很关注这两部作品,“成一与李骏虎的书,我都很喜欢。就其本身的艺术思想和品质而言,进入前40位,甚至前20位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因为作家本身和出版社的宣传力度不够,止步81位。”王春林也不否认,从2000年,我省作家张平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山西的长篇小说创作确实不景气,与文学大省的身份不相称。
此次“茅奖”,江苏入围前20名的作品是4部,陕西两部,我省一部没有。王春林认为,我省并不缺乏有才情、有潜力、有思想的年轻作家。我省文学界应该清醒认识现状,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创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对照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和获奖作品,寻找出路。
评委寄语:希望大家热爱当代文学
茅盾文学奖结果一出,网上又掀起热论,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但更多的是非议和质疑。身为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料评委,王春林也很关注这些议论,“有人评价某某作品不该获奖,我问他,你看过该作品了。对方回答,没有。没看作品就随意发表评论,这本身就很轻率。”
王春林说,专家与大众还是有距离的。作为一个热爱当代文学的人,他希望更多的读者能耐心地读一读当代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作品会滋养人类的心灵,希望大家真心去阅读,真心去喜爱。
“茅奖”的5部获奖作品,在书店的销售成绩均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很差。这是否意味着作家创作与大众阅读的脱节?王春林说,受文化语境和文化方式多元化的冲击,文学实际上已经边缘化了,这很正常。但不能因为销量否认获奖作品的价值。 本报记者 辛华
相关链接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5部作品,多为现实题材。张炜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讲述了一段行走的故事,刘醒龙所著的 《天行者》书写了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莫言的《蛙》记叙了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毕飞宇瞄准了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刘震云则通过 《一句顶一万句》教人如何说得上话,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