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前门外的晋翼会馆成了北京城的热闹话题。这是因为会馆在明清两代多集中在前门外,解放初期前门外还有140余座,如今已经越来越少,越发的物以稀为贵了。也是,如果前门地区没有了会馆,那还叫前门吗?
晋翼会馆在小蒋家胡同东侧,小蒋家胡同是依托大蒋家胡同存在的,都是在明嘉靖年间建的。在我看来,是大蒋家胡同两边的房子建满了,才会向南扩展了地盘,有了小蒋家胡同,这和如今房产开发商的思路和胃口是一样的。当初,大蒋家胡同沿三里河旧河道而建,所以是条斜街。小蒋家胡同和它成丁字形,北口在大蒋家胡同,南路口开在冰窖斜街。如今,去那里看晋翼会馆,已经找不到这种斜街的感觉了。改造后的这片街区,面目皆非。记得我六七年前为写《南调城南》一书到那里看时,那里的房子虽然破旧,但胡同的走向、建筑的格局,依然还是明清时的,基本未变。现在,一片簇新之中,不伦不类的石牌坊之间,厚重的历史感觉没有了。
晋翼会馆紧靠着平阳会馆。平阳会馆建于明末清初,晋翼会馆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后于平阳会馆,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晋翼的翼指的是翼城,当时归平阳府管辖,平阳府府邑在临汾,下设6州28县,翼城是其中的一个县,当然是应该先有老子后有小子的。不过,别小瞧了当时的翼城,在晋商中也属于一方诸侯,清代在北京翼城商人建的会馆有好多座,其中有名的有通县的晋翼会馆和虎坊桥的翼城会馆。
雍正十三年立的《创建晋翼会馆碑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建时龛座辉煌,烛几焕彩,享献有殿,奏格有台。当时,确实是仿照平阳戏楼,在院子里有戏台的。不仅有戏台,还有供奉关帝和火神、财神的神殿以及轩敞的大厅。当时,是四进的院落,在北京的四合院里算是大的。六七年前,我在造访时,看见大石碑铺在地上,光滑可鉴,小孩在上面滑冰玩,不知道如今到什么地方去了。
晋翼会馆最初是行业会馆,归属布商行会。建在这里,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清时布业中心在前门大栅栏一带,有名的布巷子胡同就在旁边不远。光绪八年,晋翼会馆曾经重建。民国期间,在京的翼城商人渐渐衰落,翼城的几家会馆也随之渐渐沦落。1921年,翼城人不得不卖掉虎坊桥的翼城会馆,以其资金修建晋翼会馆。这一方面说明当时的形势所迫,一方面也说明这里对于翼城人的重要性,翼城人才有此断臂之举。解放以后,这里变成了大杂院,四层院落也缩小成了两层,但依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要不,赵本山也不会看上它,要知道在小蒋家胡同一共有四家会馆呢。
当然,晋翼会馆紧靠着平阳会馆,是赵本山看中它的更重要原因,将平阳戏楼改造成了刘老根大舞台,拔出萝卜带出泥,一并把晋翼会馆开发出来,作为刘老根会馆,吃喝玩乐配套,作为商人,自有其眼光和心思,无可厚非。关键是这种开发的着眼点在于商业,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能够起到什么样作用,最值得思考。因此,与其责备商人,不如责备是谁把晋翼会馆拱手交出,又失之监管,让晋翼会馆这不可移动的文物上面搭罩棚,下面挖游泳池,如此动头又动脚的?
前门地区的开发,特别是前门东侧的鲜鱼口、台湾街这一片的开发到底成功与否,应该反思了。单一的商业性开发,以租地换取资金大拆大建改造老街的模式,应该听听群众的意见了。今年年初,我陪美国一所大学学中国文学的学生参观前门地区,他们的老师特地指着这一片新修的建筑问她的学生:你们觉得这里像,还是西边那些没有拆的老房子老胡同,更像老舍笔下的老北京?肖复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