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邹静之话剧剧作带着他的个人标识

2011年09月01日 16:3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为邹静之近影。

  人民图片

  看电视者远比读诗文者众。所以,上世纪80年代末的诗集《幡》、文集《美人与匾》仅让邹静之在文学圈里略有声名。而他一夜之间成了文化名人,则是因为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热播。从此,一部连着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槐花香》……

  不过,舞台艺术的本体魅力,影视作品无法企及。“在黑压压的观众席里,听演员唱着、演着,哭着、笑着;观众听着、看着,哭着、笑着。这感觉、这滋味,再长篇的电视剧也得不着!” 邹静之说。前一段时间,歌剧《赵氏孤儿》演出谢幕,担任编剧的邹静之笑得最欢,活脱一个迎接“新生儿”的父亲笑眯了眼。因为,他又听见喝彩。第一次现场听歌剧,1965年春天,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中央歌剧院的《阿依古丽》。从此,邹静之有了新的梦想:“整整十年,正儿八经学声乐,一天不间断练声。”下乡插队八年后,他1977年返城。那些年,原中央乐团合唱团排练厅里,一个青年瓦工经常混迹其间——“呵呵,那就是我,我太想在舞台上成为一个男高音歌唱家了。”

  这辈子不能成为职业歌唱家,已近花甲的邹静之眼里分明写着“不甘”,“我将其视为人生最大的失败!”邹静之在创作中获得慰藉:从写诗文到写剧本,多年后又在歌剧领域拓展疆域。1998年,邹静之与郭文景合作歌剧《夜宴》世界首演,继而转战多国,2003年该剧国内首演,我印象中的诗人剧作家形象变得独特而清晰。从那以后,再听谁说他是那个写《康熙微服私访记》的人,总忍不住插嘴:他还写过歌剧!

  《夜宴》12年后,邹静之写出第二部歌剧《西施》。今年,他用歌剧《赵氏孤儿》再度证明自己连任三届国家大剧院“歌剧艺术普及推广大使”当之无愧。邹静之的歌剧文本自成一格:既保留了优美的诗意文采与婉约的抒情感怀,又调动了成熟的歌剧思维与自觉的创新意识。他强调,“一部歌剧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民族的音乐元素,它更应该彰显民族的价值观。”《赵氏孤儿》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化作舞台新剧的点睛之笔。

  邹静之心里很清楚,人们谈话剧一定会说编剧,电视剧多会说演员,歌剧则永远说作曲家,“我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文本的归属。写歌剧,带来创作的一片天地,是特别美好、应该感恩惜福的机会。”邹静之说他是以“票友”精神写歌剧。票友非常纯粹,一不以此谋生,二不以此谋利,言菊朋、赵荣琛等大师,盖由票友修炼而成。

  邹静之的话剧剧作,也无不带着他的个人标识。那年,北京儿艺亟待优秀新作挺进演出市场,邹静之一挥而就《Hi可爱》,首轮公演创该院当年盈利新纪录;为北京人艺写的《我爱桃花》成为首部演满百场的小剧场话剧。无论是写歌剧还是写话剧,稿酬与写电视剧剧本的收入有绝对落差。邹静之内心宁静平衡。“我是在北大荒种过地的人,最知道这地啊,你要不耕耘,别想有收获。”邹静之说他一年365天,天天都在写,这是精神追求、生理需要——写作,已成邹静之的生活之本、生命之力。紫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