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谁让中秋节淡化?学者:畸形的现代化和城市化

2011年09月08日 08:22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谁让中秋节淡化?

  中秋将至,各路商家早已经厉兵秣马,各种豪华的、天价的月饼纷纷上市。然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却越来越淡漠。有调查显示,除了吃月饼,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中秋节还有哪些习俗。

  节日的生命力,本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也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逐渐成为古董。如何在现代社会重建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已成为很多人关注的话题。但是,消泯节日内涵的,仅仅是现代化吗?独立学者苏冀说:“造成传统节日文化精神消泯的,不是现代化,也不是城市化,而是畸形的现代化和城市化。”

  【节日变成消费日】

  节日本有两重涵义:休闲和仪式。然而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逐渐演变成消费日、休闲日,甚至是送礼日,节日的仪式感,以及仪式所代表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已经淡化。

  不仅仅是中秋节,重阳、端午甚至春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很多人年复一年地感慨“节味儿”、“年味儿”变淡,节日没有节日应有的气氛,过节也没有感觉了。

  究竟是什么让节日没有了气氛?学者、评论家乃至网友纷纷表示,今天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消解了传统节日的气氛,比如中秋,传统的中秋节,人们坐在种满桂花树的院子里,于万籁俱静之时,举头望明月,把酒问青天,但如今都市里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想看月亮,可不是抬头就有,现代化建设让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再比如一家团圆,农业社会通讯、交通不发达,一家团圆显得非常珍贵,人们千里万里地奔波回乡,只为一日团聚,但是现代通讯技术发达,沟通变得非常简单,电话、网络无处不在,节日的团聚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当传统节日只剩下休闲和消费的时候,传统节日的延续和传承,也成了许多人思考和担忧的问题?

  【节日传承面临危局】

  现代社会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面临困境,但节日的传承危局真的是现代化乃至城市化导致的?

  苏冀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从农业社会转变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了,节日具体的形式也随之而变,实际上,不仅在今天,在传统时代节日习俗也是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其中所体现的价值并没有变,比如说团圆、家庭、亲情等,在任何一个时代它都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这些,人们就会变得流离,变得没有根。”

  真正导致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变化的,是畸形的城市化、畸形的现代化。苏冀说:“一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是经过无数年的积淀、演变而形成的,虽然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但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家庭伦理、对祖先对历史的尊重、对亲情的重视,它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农业社会需要,现代社会也需要。”

  但是不均衡的发展往往会破坏这些社会维系的纽带,苏冀说:“人们怎么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没有注重这个。自然注重平衡、均衡,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地域和地域之间也同样如此。当今社会的人们蜂拥进入大城市,是因为乡村和城市的不均衡,小城市和大城市的不均衡,资源、机会等都向大城市倾斜,如果在乡村生活,可以和大城市获得同样的待遇、机遇,那么人们还会纷纷背井离乡、涌进大城市吗?当然,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但在中国尤其严重。”

  【现代化并不排斥传统】

  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今天正面临着仪式性、习俗性的改变。与此同时,网上祭奠、网上团圆等形式层出不穷,似乎这也印证了传统习俗现代化的必要性。

  但网上祭奠、网上团圆是不是真的是传统节日的出路?苏冀说:“其实现代性本身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国内外也有不少的学者一直在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伦理、道德、社会的矛盾。”

  在苏冀看来,现代性本身并不是确定的某种生活方式,他说:“不存在通向天堂的道路,未来本身也并非确定的,它需要总结过往的经验,吸收思考的成果,现代性并不排斥传统,而是要吸收传统所遗留的经验和智慧,延续传承而来的普遍价值观。比如生存方式,人们的生存方式要合于自然,反自然的生存方式必然超出环境的承受力,并带来对健康的直接损害。尤其在一些自然环境特殊的地区,废弃传统而追求经济增长很可能导致致命的问题。”

  所以,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应该让人更加舒适地生活,而不是相反。苏冀说:“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要关注其核心精神的新生,不要固守器物。具体的形式可能改变,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不必非要改变传统的精神内涵而去找一个现代式社会的内涵。”

  【需要一个讨论的平台】

  不均衡的经济形式、不顾自然的发展模式、畸形的城市化,消解的不仅是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也是人与自然相处的观念、甚至是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苏冀说:“物质生产不能脱离道德的秩序,经济活动需要道德的制约。倘若能够均衡发展,人们散居于村镇,村庄被河塘围绕,绿树成荫;城镇规模适度,人们的居住点和工厂、办公楼被森林、农田间隔,有方便快捷的公交相连……各地生活环境因地取材,根据气候条件进行设计。”

  而如何实现这一切,改变传统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困境?苏冀说:“第一要改变发展模式,第二要建立公众讨论的平台和渠道,让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会价值观的讨论中,人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集体选择。所以,建立讨论的平台和渠道,是改善现代化、消解传统这个困局的起点。”晨报记者 周怀宗

  经典诵读

  ●中春昼,鼓击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周礼》

  ●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礼记》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苏轼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梦粱录》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

  ●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礼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