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联调查团”走过场 赵尚志炸掉鬼子军列

2011年09月08日 11:31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九·一八”事变之后,我们美丽的白山黑水陷入了一片黑暗,日本侵略者的气焰越来越嚣张。1932年,在当时的国民政府还妄想着通过“国联”挽救颓亡之势时,中国共产党和东北的义勇军却吹响了嘹亮的号角,在东北的国土上奋勇抗日,一次次唤醒了沉睡的民众,一次次激昂了全中国的人心。

  “李顿调查团”来沈走过场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一步步沦陷。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本该奋起之时,国民政府却将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国际联盟”,递交了一份申诉,希望“国联”能帮咱讨回公道。

  1932年1月,由英、美、法、德、意五国组成的“国际联盟调查团”正式挂牌,领头的是英国人李顿,所以又叫“李顿调查团”。这些人浩浩荡荡准备开赴东北,而当时由日本控制下的沈阳也早已做好了准备,都准备了些啥呢?我们循着《盛京时报》的记载,可以约略把这场调查看个门儿清。

  当时报纸上题为《国际联盟调查员来奉确期》的新闻中说:“为调查中日冲突真相之国际联盟调查员,刻正在南方各地调查一切,确定于本月十六七日,由海路来满,满洲国政府外交部长谢介石,拟于下周,亲赴大连欢迎云。”当年4月21日,国联一行人来到沈阳。此前,他们已经“周游”了英国伦敦、美国华盛顿、日本东京,到达中国后,他们又在中国官员的陪同下“游览”了芜湖、九江、汉口、重庆、宜昌、济南、天津等地。

  报纸上刊载了一行人4月23日在沈阳的活动:

  23日下午2时,他们去了日本领事馆,李顿爵士与日本的森岛领事在正门握手留影;

  23日下午7时左右,陪同调查团一起赴沈的顾维钧前往沈阳的千代田公园游览,时值下雨,雾气蒙蒙迷茫如烟,他手执洋杖、漫步于漫天烟雨之中,还被拍了照留念。据说,顾维钧“连日在旅馆闷坐,甚感无聊”,因此带上他的秘书等人徒步到了千代田公园,不巧天公不作美,几人才取消了游园之意。

  23日晚上10时左右,大和旅馆内一派旖旎之色,大厅之中回响着抒情的优美小调儿,酒香四溢。原来,是国联调查团在这里正开起了舞会,“驻奉各国领事及夫人以下五十余人参会。 ”正在气氛达到最浓烈之时,中国代表顾维钧和法国调查员郭罗蒂尔秘密出场,据说两个人在旅馆廊下抽烟密谈“数刻”云。而其他调查员此刻依然在舞场内跳舞,大厅里依旧是歌正暖酒正香,“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这天他们还去调查了日本军部。在25日上午10时,调查团第二次到达日本军部。

  不过调查团这样也是颇无奈何,因为他们看似被热烈欢迎,实则处处掣肘。当时陪同调查团一起来到沈阳的还有一位上海著名记者戈公振。《盛京时报》新闻《顾维钧之随员邀于警局而免》报道,24日下午4时左右,戈公振一个人优哉游哉到达四平街(中街)游玩,不一会儿就在一个茶馆内坐下休息,看起来神情颇为轻松。可是不久就被“邀”去警局喝茶,说是他名为游玩,实际上是刺探情报。

  在东北调查了一个半月之久,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对其期望值颇高,然而,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正式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这份报告书让中国人寒了心,其认为中国抵制日货运动是中日冲突的重要原因,共产主义的传播也是诱因之一,其主张中日两国都从东北撤走武装力量,而东北则改由列强共管。一份报告书激起了千层浪,在大家对国联失望之余,勇敢的中国人民自己奋发起来了。

  赵尚志炸了小鬼子的军列

  1932年4月,日本兵乘坐列车变得格外小心。因为,前几年张作霖被炸死的命运常常在日军身上发生,铁路被炸、列车出轨的现象频频出现。

  4月14日《申报》新闻《中东路日军列车出轨》上叙述,此次炸药爆炸导致日军列车在哈尔滨境内脱轨。“共死日军与士兵15人,火车共5节,又货车46辆,均破烂。失事后,车中起火,复将诸车焚毁,车中载马若干,死去甚多。 ”报纸称,这次事件据调查结果,发现是共产党员干的。这下子可让日军着了慌,他们加紧了防范,然而,铁路爆炸还是一桩接着一桩发生。

  仅仅两天之后,《申报》刊登了另一则新闻《东铁成高子站附近,复有炸药发现》,事件是这样的,13日凌晨,一列载满日军的火车轰隆隆经过哈绥线成高子站附近,41节车厢都装满了人。突然一阵爆裂声,列车被炸。一共有16节车厢脱轨,脱轨的车厢全部坠入两丈高的路基之下。而前5节车厢则迅速被汽油爆发引起的熊熊大火环绕,这大火引起了装满子弹的车厢的爆炸,“车上所乘日军朝妻大尉、井上中尉及曹长士兵十二名,即焚死。 ”出事之后,自哈尔滨方向开出了一列日军火车前往救援,而那场大火则一直烧到当天早晨7时半才熄灭。关于此次事件日军死亡人数,报纸及史料记载都不一样,有的说是日军无一生还,而有的说生还者占了绝大多数。

  事后,日军展开了大调查,后来,他们认定这件事是俄游击队干的,因此“日俄空气紧张”,殊不知,此次事件是赵尚志干的。

  赵尚志是辽宁朝阳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抗日将领,虽然个子很小,但一身是胆,浑身散发着一股坚毅的狠劲儿。他是东北地区最年轻的早期老党员之一,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共产党员中,为抗日而捐躯的,职务最高的人。他是日本侵略者深为恐惧的人,日军曾开出“一钱骨一钱金,一两肉一两银”的悬赏买他的性命。

  赵尚志的成名与此次炸毁铁路有关。在侦知日军列车将途经成高子站时,党组织决定派时任全满反日党团书记的赵尚志和另一名共产党员范廷桂一起去破坏那儿的铁路,阻断日军的运输线,以呼应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赵尚志圆满地完成了此次任务,这是他辉煌抗日战果的开始,也是在这一年,他失去了一只眼睛,成了独眼将军,但其决心不减。

  义勇军饿着肚子抡大刀抗日

  当时的报纸上关于东北义勇军的抗日行踪报道甚多,几乎每一天的报纸中都有他们的消息。在辽宁的地界上,义勇军的斗争从未停止。

  比如3月5日《申报》报道《辽东义勇军击败凤城日军》,辽东第三十五路义勇军2月27日在凤城红旗街村与日军展开激战,午夜时分日军败退。第二天,又有日军500余名增援,义勇军又取得了胜利,击毙了日军十余人。可是义勇军也损失惨重,第三营营长李傑、副官王辅以及14名士兵都阵亡在了战场上。《申报》 9月17日《义军大举进攻抚顺》、 9月19日《义军猛攻沈阳盘山》、 9月20日《义军夜袭沈阳兵工厂、攻破沈阳大东边门》《义军贾秉彝部克复彰武》等等,这些新闻如雪片般飞进全国人民心里,渐渐形成一呼百应的气势,他们也为东北抗日义勇军始终战斗不屈的精神感动,纷纷声援。

  而义勇军的作战条件却极为艰苦。9月19日的《申报》披露了当时义勇军艰苦作战的状况,《东北义军近况》中描写,十九路军随军训练高级班毕业学员张剑心曾经赴东北参加义勇军抗击日军,回到上海后,他向记者详细说出了当时状况:“东北义勇军人数,现已达五十万,声势浩大……因经费困难,一切殊感艰苦,故在前线作战之义军,粮食均由就地之民众供给,因之恒两三日不得一饱,尝以窝米(没熟的业已腐烂的高粱)为充饥之妙品。夜则露宿田野,是以患病者极多,失去战斗力不少,……伤者无以为医。 ”而义勇军的枪械,基本都是陈旧的,甚至还有拿着土枪、大刀往前冲的。

  一到漫长的冬天,东北苦寒的气候就生生将战士们折磨得骨瘦如柴,在后援无以为继、粮食与弹药都缺乏的情况下,他们怀抱着抗日救亡的热情,奋战不息。当时《申报》曾经刊载了一首新乐府来赞颂那些为国捐躯的上海抗日将士们,读来透着荡气回肠的气概:

  埋遗骸

  埋遗骸,遗骸狼藉沧江曲,面目如灰泥血□。犬饕鸟啄无完肉,尸林骨山撑乱麻。道旁骷髅生齿牙,日蒸汽发百毒泄,残魂簸作风与沙。毕竟贼兵仁爱汝,一一和泥埋入土,附身虽无衣与棺,犹胜邦人视无睹。战场昨过鹰扑人,斑斑战绩痕犹新。夜来精灵哭江雨,天阴月黑吹青磷。此际诸公梦方永,可惜不曾知此境。

  这首新乐府用来描述那些奋战在抗日前线的东北义勇军们又何尝不合适呢?他们前仆后继、深入东北,在莽莽大山与层层青纱帐中与敌人斡旋,他们在冰天雪地的苦寒与闷如蒸笼三伏天里伏击,血与汗铸就了一曲悲壮的战歌。 记者 张珺

  《盛京时报》上刊发的、国联代表团1932年4月25日上午10时前往日军司令部调查途中的照片。 记者 张珺翻拍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