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范曾名誉权案二审“谈话”激论三问题

2011年09月08日 12:17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范曾名誉权案二审“谈话”激论三问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有无“流水线作画”事实“贬损”是不是侮辱被告有没有主观恶意

  范曾名誉权案二审“谈话”激论三问题

  记者刘建

  9月6日下午2时许,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门外聚集了来自全国的数十家媒体记者,原定公开开庭审理的“范曾诉郭庆祥名誉侵权案”二审关注热度空前高涨。

  2010年5月26日,上海《文汇报》鉴藏版“争鸣”专栏发表郭庆祥署名文章《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在文中,郭庆祥不点名批评“一位经常在电视、报纸上大谈哲学国学、古典文学、书画艺术的所谓大红大紫的书画名家”,称此人“才能平平”、“逞能”、“炫才露己”、“虚伪”等等。

  4个月后,范曾以名誉被侵害为由将郭庆祥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一并告上法庭。2011年6月7日,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郭庆祥名誉侵害成立,《文汇报》名誉侵权责任不成立,但“对刊载的文章未严格审查,存在一定过失”。一审判决后,郭庆祥当即宣布上诉,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虽被判不存在侵权,但认为判决结果是错误的,也向法院提交了上诉书。 

  此案在文艺界尤其是文艺批评界反响强烈,二审因此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法院以“只是谈话,不是开庭”为由,拒绝记者进庭旁听。“整个程序都是按照正常的开庭程序进行的,名义上是谈话,实际就是开庭,双方代理律师当庭进行了辩论。法庭最后宣布将不再开庭,择日宣判。”下午5点,二审庭审结束后,郭庆祥的代理律师富敏荣对《法制日报》记者说。本该正常公开审理的“郭范案”却上演“捂”戏,让记者们如坠雾中。

  据了解,在庭审中,郭庆祥、《文汇报》的代理律师与范曾的代理律师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

  第一,有没有“流水线作画”的事实?范曾的代理律师称:郭庆祥在1994、1995年左右确实去过范曾的画室买画。而当时范曾的画室仅20平方米,不可能进行“流水线作画”,因此郭庆祥称亲眼见到范曾“流水线作画”是不诚实的。

  对此,郭庆祥和《文汇报》的代理律师指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范曾“流水线作画”,证据包括郭庆祥的亲眼所见、一审庭审中证人赵刚的证言,著名文艺批评家解玺璋先生的文章也能证明这一点。另外,范曾的学生崔自默也在他的网站“自默文化网”中公布了范曾“流水线作画”的照片。富敏荣还指出,范曾的代理律师在一审庭审中也承认“流水线作画”是范曾的一种“创作”方式。

  第二,“贬损”是不是侮辱?范曾的代理律师称:郭庆祥在涉案文章中使用了“才能平平”、“装腔作势”、“逞能”、“炫才露己”、“虚伪”等贬损的词语,侮辱了范曾的人格,因此构成名誉侵权。

  郭庆祥和《文汇报》的代理律师认为:贬损不等于侮辱。事实是唯一的,针对事实的意见却可以是多元的,譬如一部电影,有说好的,也有说很烂的,任何批评用语都具有贬损性,也可能会使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但批评不等同于侮辱。关键要看是否是毫无道理的谩骂和丑化、是不是有事实基础,对贪官说“贪得无厌”并不构成侮辱。在本案中,郭文所使用的“才能平平”等词语,显然不属于侮辱谩骂性用语。而文中所有评价,均有客观事实依据,因此虽然郭文对范曾进行了批评,但不构成侮辱。

  第三,郭庆祥有没有主观恶意?范曾的代理律师认为:郭庆祥早年以4000元/平方尺的价格购买了范曾的字画,却很快转卖或赠送给他人,而范曾的字画现已达到15多万元/平方尺,因此郭庆祥心态失衡,想通过对范曾进行贬低以打压范曾字画的价格,达到能低价收购范曾作品的目的,因此郭庆祥发表涉案文章是出于商业利益的动机,在主观上是存在恶意的。

  郭庆祥和《文汇报》的代理律师指出:范曾代理律师的推论是没有依据的。郭庆祥在涉案文章中明确表明:对没有保留范曾的作品“一点也不后悔”。早在15年前,郭庆祥就亲眼目睹了范曾“流水线作画”,但15年来,郭庆祥并没有对范曾进行揭露。但“流水线作画”这一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美术界愈演愈烈,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公众对艺术的认知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对收藏家也是不公平的。郭庆祥作为收藏家和评论家,撰文是出于其良知和公心,其立意是艺术批评和学术争鸣。而且范曾“流水线作画”是客观事实,郭庆祥也没有在文章中指名道姓,这足以说明郭庆祥仅仅是就事论事,针对的是现象而非个人。郭庆祥的代理律师还当庭出示了6月14日出版的《北京晚报》作为新证据:范曾的代理律师在一审宣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范曾与郭庆祥之间并没有私人恩怨。因此郭庆祥不存在恶意,他的文章旨在批评美术界的不良现象。

  庭审结束后,郭庆祥一方拒绝在法院的组织下进行调解,法官宣布不再另行开庭审理,将择日宣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