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1811―1911:辛亥前华夏多难积贫弱(图)

2011年09月09日 15:1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贝尔展示新发明——电话

  快速发展的世界

  ●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85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机器生产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动力。此后,一系列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不断被发明,如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重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随后逐渐扩展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 法国迅速崛起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被视为封建专制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狱,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迅速崛起。在拿破仑统治下,四处征战,几乎控制了所有西欧国家。其间,法国经历了多次封建势力反扑、复辟。1830年,发生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经过数十年斗争,法国及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坚定、快速。

  ● 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860年,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共和党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这成为南北内战的导火索。美国独立后,存在着两种主要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种植园经济,二者围绕市场、原料和关税,特别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存在尖锐矛盾。战争中,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重要文件,以争取民心,扭转战局。在历经葛底斯堡等战役后,南方军队于1865年投降,美国内战结束。但不甘心失败的南方奴隶主随后派人将林肯暗杀。南北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继北美独立战争后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废除了奴隶制度,为日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 日本“明治维新”

  1867年,在萨摩藩和长州藩的策动下,京都朝廷下讨幕密诏,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被迫还政于明治天皇。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明治维新”使日本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目标,避免了如其他亚洲国家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命运。

  ●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通过“送话机”向助手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而起。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此外,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也相继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日俄战争在中国进行

  日本一直企图将中国东北和朝鲜攫为己有,沙皇俄国也不断对这里鲸吞蚕食。自俄国带头的“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交还中国辽东半岛后,日俄关系日趋紧张。1904年,日本海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了停泊在中国大连旅顺口和朝鲜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爆发。这场日俄之间的战争,既不是在日本领土上进行,也没有接触俄国的地界,而是以中国领土为主要战场。清政府被迫将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自称处于“局外中立”的地位。由于俄国对战争缺乏充分准备,军事技术也比较落后,日俄战争以俄国战败收场。日俄战争使日本完全崛起,加速了俄国国内革命的到来。

  (葛 妍)

  命运多舛的中国

  ● 虎门销烟

  1838年,鸦片走私越来越严重,输入激增至40200箱,白银外流每年达3000万两。1839年,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强令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并将缴获的鸦片于虎门当众销毁,有力打击非法鸦片贸易。1840年,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军民虽于定海、广州等地拼死抵抗,却因清廷腐朽而终遭失败。1842年,清廷被迫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 金田起义

  1851年,洪秀全率部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洪秀全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太平天国运动逐渐走向高潮。太平天国坚持同清廷作战,于湖北、安徽等地和清军展开多次激战,沉重打击了清廷统治。1864年,洪秀全病逝,曾国藩胞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攻陷天京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火烧圆明园

  1858年,沙俄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走6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进犯皇家宫苑圆明园,于园内抢掠文玩珍宝无数。为销毁罪证,两国军队撤离前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园内图书典籍、宫殿及园林均遭焚毁。英法联军扬言炮轰北京,捣毁皇宫。清廷慌乱,派恭亲王奕䜣议和,同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各赔款800万两白银。同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归俄国。1864年,沙俄又割去中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领土。

  ● 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购买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将其与另外两所炮局合并,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总局能炼制钢铁,生产新式枪支、大炮、弹药以及轮船,是当时国内兵工厂中最大的。江南制造总局及其他近代军事工业由李鸿章、曾国藩等清廷洋务派官员所设,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洋务运动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国求富。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惨败,洋务运动以破产告终。

  ● 甲午战争

  1894年,日本于朝鲜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只,甲午战争爆发。开战后,中日先后进行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保卫战等多次战斗,中方均遭惨败,北洋舰队覆没,湘、淮二军溃败。日军由此进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军事要地,屠戮旅顺军民2万余人。1895年,清廷向日本求和,同其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

  ● 戊戌变法

  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依托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提出保护农工商业,开办实业,编练陆海军,裁撤旧军,废八股,改试策论等主张,试图在中国经济、军事、文教方面进行改革。变法开始仅103日后,慈禧太后重新“训政”,囚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谭嗣同、杨锐、林旭等6人被捕处死,其余维新派人士或被囚禁,或遭放逐,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1898年,义和拳民赵三多等人于河北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旗帜,率众攻击洋人教堂,义和团运动兴起。该运动此后发展迅速,各处习义和拳者益众,遍布山东、直隶等省,并开始有组织地袭击教堂、捣毁洋人据点。1900年,运动达至高潮。在清廷招抚政策鼓励下,义和团民大批进入北京,协同清军进攻京城洋人教堂及东交民巷使馆区。列强组织军队,反攻北京,清廷不敌。为求得各国宽恕,清廷一改先前招抚政策,派兵绞杀义和团民。

  ● 八国联军入京

  1900年,清廷借义和团运动之机,盲目向十一国列强宣战,英法美日德等八国组成联军,进犯北京。清军同义和团民并肩作战,在廊坊成功截击联军,但依旧于事无补。八国联军在天津击溃抵抗清军之主力,随后兵分两路,直入北京城。一路上联军烧杀抢掠。清廷无力抵抗,慈禧太后仓促西逃,留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议和,同列强签署《辛丑条约》。

  (熊筱伟 王 远)

  那些让人感动的过去(延伸阅读 )

  “对革命之奋斗,历十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以常留于国人之脑海。”

  ——孙中山

  “华侨为革命之母”

  本报记者 张 红

  国人走出国门的历史可谓长远。从唐代的下南洋,到郑和下西洋,再到后来的欧美劳工潮。不过,鸦片战争之后,漂泊在外的侨胞饱经苦难——不仅要忍受背井离乡的痛,还要遭受所在国的层层盘剥。尤其是到了清朝后期,满身伤痛的游子回望家乡,却只能看到软弱可欺的祖(籍)国。

  深入骨髓的爱国情

  对侨胞而言,一个富足强大的祖(籍)国意味着很多。无论是从血缘还是情感角度看,海外侨胞与祖(籍)国都密不可分,海外侨胞的爱国情是深入骨髓的浓烈。在祖(籍)国遇到重要时刻时,这样的爱国情自然而然转化为义无反顾的行动。辛亥革命正是这样一个时刻,而海外侨胞为革命全心全意的付出则是有目共睹的。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揭开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序幕。”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说,“海外华侨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始终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孙中山先生为此赞誉‘华侨为革命之母’,高度概括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勋。”

  饱受压迫与歧视的海外侨胞看到了孙中山先生高举的革命火炬,他们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革命大潮。

  甘洒热血写春秋

  大量的史实,无数的故事,无不在诉说海外侨胞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他们是辛亥革命最坚定的支持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宣传者。他们捐款,捐到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他们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豪情震天。100年后的今天,回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难不被他们感动。

  在革命思想的宣传上,侨胞不遗余力。他们创办报刊、印刷书籍、开设阅书报社、组织集会演讲、街头演出等,积极宣传革命主张。1900年,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了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到同盟会时期,华侨在海外创办了更多的华文报刊,仅属于革命派的报刊就多达几十种,遍及华侨聚居的南洋和美洲。

  在对革命的资助上,侨胞倾其所有。国务院侨办的数据显示,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海外华侨对革命的捐款总数约达700万-800万元。事实上,辛亥革命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华侨的捐赠。

  在对革命的参与上,侨胞更是全力以赴。海外侨胞始终是革命组织的重要支柱。兴中会首批成员20多人都是华侨。到1905年,兴中会会员中华侨占70%以上。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仅新马地区的同盟会会员人数就达三四万人。海外侨胞还是武装起义的核心骨干。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组织实施了20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有十多次活动的核心骨干是海外华侨。由赵声、黄兴等人领导的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主要力量是海外华侨,其中从新加坡和马来亚等地回国参加起义的华侨不下500人。在殉难的黄花岗86位烈士中,华侨烈士有31位。

  不断充实的中华情

  辛亥革命是个火种,引爆了海外侨胞的爱国情;辛亥革命也是个契机,让海外侨胞完成了“家”、“国”观念的转变,并对侨胞以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辛亥革命唤醒了华侨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丰富了海外华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指出。辛亥革命使不同方言、不同帮派的华侨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打破了原先狭隘的地缘血缘观念,他们由“家乡认同”转向了“国家认同”,自由、民主、平等、共和的新思想在华侨社会得到传播。

  辛亥革命促进了华侨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量政治人才,开创了华侨社会的新时代。辛亥革命加深了海外华侨与中国的关系,他们与祖(籍)国、家乡的交往交流更加紧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共同心愿。辛亥革命虽已过去百年,辛亥精神却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今年以来,世界各地组织了各种各样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研讨会、图片展、书画展、文艺演出……多样的形式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割不断的血缘亲,挡不住的中华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