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型演变:毛泽东组织过剪辫运动

2011年09月13日 13:54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话者:钱江晚报VS王玲英(著名化妆师)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辛亥革命时期,人们在什么样的机缘下开始改变自己的发型?

  王玲英(以下简称王):剪短发主要是革命进步的象征,表示对传统的一种叛逆与决裂。开始只有最先进的青年才有勇气剪掉发辫。清朝入关,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留学归来的革命者,受新式潮流的影响,自然看不惯长辫。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男子剪发条例,全国兴起剪发潮流。

  记:辛亥革命后,当时男女发型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呢?

  王:男的主要剪辫子,发型上五五分、三七分都有,留着“西装头”;女的剪短发,基本是齐耳短发的,也有不留刘海的。

  记:这种发型改变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气质?

  王:剪短发是进步的象征。当时区别一个人是进步还是保守根据发型来就行了,一目了然。

  记:对于女孩来说,可能剪发需要更多的勇气,毕竟封建家长对她们的束缚要求会更多。不知那些去剪短发的女孩是怎么想的?请您说些这方面的故事吧。

  王:我曾在电视剧《月影风荷》中帮演员何赛飞做过造型,她的角色就是为了逃避封建家庭的压抑奔赴大上海。在她去上海之前,就剪了自己的头发,表明自己向新世界前进的决心。

  记:辛亥革命后男女主要的发型种类,我们看影视作品会觉得那些发型其实挺时尚的,您能介绍下吗?

  王:我们做的剧中造型很多观众觉得时尚好看,当然这里有些艺术上略微的夸张。可能那时候很多女孩子只是随意一剪,但放到艺术作品中必须讲究唯美,为演员做很多修饰,但总的来说是依据时代特性来做造型的。

  记:那时的新潮男女青年们是去理发店剪吗?我好像听过有些人会自己用钳子烫一下?

  王:理发店每个地方都是有的,大城市会有一些造型屋,比如上海就很讲摩登,讲风韵。而小地方只是把头发剪短。很多时候也是大家互相剪来剪去。

    一剪子,告别旧王朝

  1911年12月7日,清廷迫于辛亥革命的压力,批准了资政院提出的剪发、改历两个议案,终于准许大清国的臣民自由剪发自由留发,不再将头发作为顺民良民的标志。辛亥革命移风易俗,革命从“头”做起,清末革命党兴,辫子成为他们反清的革命目标之一。武昌首义后,独立各省很快形成一股剪辫子热潮,一条辫子的去留,成了革命的象征和弃旧从新的标志。而时髦的短发,也成了那时潮男潮女的“流行符号”。

  毛泽东组织过剪辫运动

  后来成为大记者的长沙人陶菊隐,在辛亥革命那年成为明德中学初二学生。他说:“剪辫子是光复后最早形成的一种风气,大家认为不剪辫子就是甘心当亡国奴的明显标志,于是在学校中剪掉同学的辫子,当街剪掉路人的辫子。施者每每引以为乐,受者亦或啼笑皆非。有些遗老和顽固派害怕没有辫子见不得皇帝,就把辫子盘在头顶上用帽子遮盖起来,或者索性把头发全部留起来,改作道士装,借以躲过一劫。”

  毛泽东在湘乡中学搞了剪辫运动,不但剪了自己的发辫,还和另一位同学一起剪了十多个同学的发辫。剪辫运动兴起,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革命党人陈其美劝谕民众,曾激昂地说:“剪去发辫,除此数寸之胡尾,还我大好之头颅。”革命成功后,执行最严格的命令,就是剪辫。

  对于剪掉辫子,当时人们心情各有不同,有人兴高采烈,有人郑重其事,有人垂头丧气,有人哀号连天。这股剪辫风潮从大城市到偏僻乡村推进,剪辫事大,一种风俗习惯对人们影响之深,而社会改造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旧习俗一朝要革去,在社会中产生的震荡的确不小。

  女子剪发成新青年风尚

  清末民国初年,中国的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梳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辛亥革命以后,进步的女青年开始时兴剪发。新女性们身着与传统服装式样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装,有了更随意自由地装扮自己的诉求,而新的发型,也意味着女性解放的符号之一。

  在那张令人印象深刻的老照片上,16岁的林徽因正是清秀逼人的短发,彼时是1920年。据说最早由五四进步女青年兴起的“革命头”,有两种发式———偏分式和中分式,当时又称“拿破仑头”和“华盛顿头”,其实这正是当时流行的男子发式,并没有太多女性特点,之后,女性的发型越来越趋向自由,向着多姿多彩的时尚方向,展示着中国新女性们的自信与美丽。

  看来,从辛亥革命始,中国人头发的那点事,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头上的发,是革命的诉求,也是革命与进步的符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