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似赝品到镇馆之宝的洗白质疑
□文/图 龙灿
4个月前,在故宫博物院闹腾了一回的鲁莽小偷,也许并不知道,他掀开了文博江湖这一隐秘世界的幕布;
从民间赛宝、专家鉴定、文化展览到博物馆收藏,人们开始搜索天价文物背后的造假链条……
8月19日,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逐一就“故宫十重门”向公众致歉。然而,装满了秘密的门一旦被打开,再想关上,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舆论的聚焦中,文博界的是是非非持续发酵,一直被阳春白雪掩盖着的文博江湖,开始浮出水面。
根据故宫8月的一份内部会议内容显示,“十重门”后,故宫在苦苦等待一个接手舆论焦点的事件。似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个对象很快来了。8月下旬,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因其“赝品门”再度引爆了舆论———在央视新闻频道专题片《壶王真相调查》中,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展出的“镇馆之宝”———唐代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为赝品。
[1]
“壶王”的前世今生
这个“唐代大执壶”,6年前入藏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成为“壶王”。
“我可以确定,这是高仿品,出生时间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湖南长沙窑研究会的专家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
瓷器专家杨静荣历数器物的疑点:“形体不符。长沙窑质地疏松,如果这么大个的壶,盛满水或酒之后,壶把和耳将不堪重负而断裂 。就设计的实用性来说,首先不成立。此外,这么大的壶如此完整,在有了上述的致命弱点,历经千年而不坏,与基本逻辑不符。”
众多的质疑者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特征如此明显的壶王都能混进博物馆以标准器的方式出现,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同时征集自丁先生处的600多件文物中,是否还有更多的藏品存疑?
专家们的疑问很快引起了公众的共鸣。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第一时间就此给予回应。馆长邓禾颖和当时负责文物征集的原馆长张振常都进行了解释。他们坚持认为,所有的藏品都经过了专家的鉴定,特别是还专门请来了泰斗级的专家张浦生。至今,没有听说过业内的不同意见。在他们征集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只要有一个专家提出了存疑,他们都会否决该藏品。
根据馆方提供的录像资料显示,从民间藏品变为“壶王”,得到了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及扬州文物培训中心主任朱戢的一致认定———此为难得的珍品,建议推一级品。录像中,鉴定专家之一的扬州文物界名人朱戢很兴奋,脱口而出:“好大的个!从没有见过。”
杨静荣笑了:“他见过!他要么在撒谎,要么在演戏。我们有证据。”
“19年前买的壶王,卖家送来一共有两个半,共1600元钱。从古运河挖出来的。”老丁说。他也不知道卖家是谁。他推测,大致在安徽和河南交界的区域。收购没有完整的记录,没有人知道这个壶王的真正来历。
现有的影像资料显示,老丁的“长沙窑壶王”首次公开现身是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赛宝大会。老丁带着自己的“长沙窑壶王”前去赛宝,但被4名专家一致否决。
杨静荣说,自己就是当年鉴宝的4位专家之一,此外,还有故宫博物院的叶佩兰、首博研究员王春城、景德镇的欧阳世彬。
因这个壶的主人老丁态度太过坚决,否决时,怕他郁闷,专家们委婉建议他去做做仪器测试。事后发现,被专家委婉地拒之门外的老丁对记者说:“专家很重视自己的东西,觉得不错……”
杨静荣介绍,表述的核心信息似乎都没有变,但真伪之争已经埋下了伏笔。
随后,老丁果然抱着这个日后的博物馆里的“壶王”去进行了仪器鉴定。7年后,老丁说,鉴定结果是200至300年前的东西。他认为,这个鉴定不准确。
而记者从当年鉴定的机构了解到,当时的结论是:“与现代瓷器的成分相符。”
杨静荣说,这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表述方式,也是一个避免法律风险的鉴定意见。只说成分,不说是非。如果一定要给一个通俗的解释,那就是“近20年来做的仿制品”,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
两年后,当他看见这个当年被自己否掉的“大壶”摇身一变,成了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国宝“壶王”,当时就乐了,“钱多,人傻?”
老丁说自己手上两个完整的“壶王”,2005年一个去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个留在了家里,现在送到了北京自己的私人博物馆,还有半个,给了参与鉴定壶王的江苏扬州文物鉴定专家朱戢。
在随后的叙述中,他购买壶王的时间,19年前变成了20多年前。
对于一个门外汉来说,这个年份的变化,只是一个模糊的数字,悄悄地从听者的耳边滑过。
2010年,老丁再次带着这个长沙窑的大壶参加了由淮北市政府举办的赛宝大会,在这场由老丁赞助的赛宝大会上,来自北京等地的知名瓷器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淮北国宝。
[2]
捐赠者老丁是谁?
在安徽淮北市,老丁是名人。
出租车司机略一思索,就知道了老丁是谁。他就是那个出钱买古董的建筑老板,“有所耳闻”。
在淮北市一个远不豪华的民宅的露台上,情绪激动的丁仰振坐在一堆真假不明的古董中,力挺自己提供给南宋官窑博物馆的“壶王”。在长达20年的收藏过程中,他给自己的家里堆积了无数的藏品,并一直在真假中纠结。无休止的购买,让这个曾经的建筑商人陷入了经济上的窘境。
丁仰振1950年出生于淮北市黄里村,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已经是当地建筑领域的成功人士。
按他自己的说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自己已有5000万元资产。这个说法,后来也引起了相当的争议。可以确定的是,淮北的建筑市场上,老丁已经风光不再。他在文物收藏上的名气,远大于作为一个建筑商的名声。
没有人怀疑老丁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生意上的成功,其亲人介绍的情况是,收藏改变了老丁随后的人生轨迹。
上世纪90年代初,淮北城市和交通建设全面开始,作为建筑商,老丁经常看见有人从工地上挖出一些文物,一些完整的东西被工人直接拿回家,有损坏的直接被丢弃。
老丁说,淮北地处古运河的核心区域,淮北的地底下埋藏着大量的宝贝。他决定收购这些被工人们遗弃的文物,就此一脚踏进了收藏的泥淖。
熟悉丁仰振的人描绘他收购文物的场景:在家门口摆上一张大桌子,他坐在桌后,喝着茶,送货来的人络绎不绝,100块,1000块,现场拍板成交。卖货者高兴而去,老丁也心满意足。
到后来,就有一批人专门给他收货。谁家“挖”到了东西,都会第一时间找上门来。老丁成为整个淮北市最大的收货人。
“但老丁并不知道,他高调的收货方式,立即成了制假者的目标。”业内人介绍,“老丁成了制假者最好的出货渠道。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老丁收了多少赝品。这种疯狂进货的方式,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而老丁自己说,最初收的货,60%是赝品。
老丁的妻子则介绍,随着老丁的收藏越来越多,花钱也越来越厉害,像着魔一样。全家人都不得安宁。老人反对,自己反对,孩子反对,甚至都闹过离婚,但都没有用。老丁甚至丢下了自己的生意,一心扑进了收藏,“最困难的时候,家里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他妻子对记者说,还是她妹妹,经常给她钱买菜。
那时候,后来引起轩然大波的长沙窑“壶王”还没有现身。至少从目前所有证人的叙述中,在2000年前后所有公开的影像和图片资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这个“壶王”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