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敦煌已成我的终生事业

2011年09月22日 17:4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画美似“锦”人生如“诗”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印象

  9月17日,一个平常的周末,对于73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来说,却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国内某知名大学校长来访;接待外国某政要夫人;当天仅网上预约的旅游团体报名已达4500人,超过平日50%。尽管忙得连轴转,但听说来自家乡的上海客人来到敦煌,樊锦诗表示一定要见个面。

  上海女儿

  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女儿”,原住虹口区。1963年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来到敦煌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一干就已近半个世纪。如今,虽然头发已经变白,个子也略显佝偻,但只要一提起敦煌,她的双眼就熠熠闪光:“这地方当年条件的确艰苦,但当初我的想法很单纯,因为热爱而来,由于专注而留下,时间越长,感情越深。看着敦煌的保护研究不断进步完善,以旅游带动经济并促进中国文化影响至全世界,这就是最大的欣慰。”提到这么多年来是否有什么遗憾,樊锦诗轻轻叹了一口气:“当年的确很苦,我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又各自全心投入工作,耽误了对孩子的照顾教育。不过我并不后悔,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这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报。”

  终生事业

  樊锦诗认为,文物既不能再生,也不可能永生。因此,把握当下,利用好每一天至关重要。她介绍说:“敦煌壁画、雕塑历经千年,几经风雨。从发现到抢救、保护、研究,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达到今天这个地步,但其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再过1000年恐怕也研究不完,但我们未必能有这么长的时间。”为争取经费,挽留人才,她多方奔走呼吁,以求支持。为此,她笑称自己是个“自作自受”的“老天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樊锦诗提出了“数字化”保护的全新理念,并从2003年开始着手实施,这几年更是加快了步伐,目前已完成了43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争取在5年后达到147个。她说,要与时间赛跑,力争尽早将其精华原貌完整保留下来,因为这属于全人类。

  问她:“你年纪不小了,打算干到几时啊?”樊锦诗爽朗地笑了:“差不多了,快退了吧。但敦煌已成为我的终生事业,就是人退了,心也难退。”“退休后回不回上海?”“我会考虑,我在上海有房子。”“那上海话还会讲吗?”樊锦诗脱口而出:“当然,阿拉下个月上海再会。”

  这就是樊锦诗,一个“上海女儿”投身在画美似锦的敦煌的如诗人生。  记者  谢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