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星火燎原》收录战争绝笔:红军湘江之战最惨烈(2)

2011年09月27日 08:4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共两党的本质较量

  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对于许多早有定论的历史,喜欢反着说,似乎不如此显不出思想者的特立独行,不如此不足以惊世骇俗。比如:国民党、共产党不过是兄弟相残,若国民党执政,今天的中国一样会走上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靠的是政治权术……其实,这许多问题的答案,早就存在于《星火燎原》之中了,细读这些稿件,许多本来就清楚的问题,变得更加有根有据,更加坚信历史不可被人随意涂抹。

  在一九四九年那个当口,国民党早就烂掉了,烂的起始阶段还要更早,在围堵红军的时候,就已经烂得不轻。郭汝瑰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初到国民党部队时见到的情形,令他触目惊心,每一级长官都在利用自己的权力巧立名目、谎报人头、截留物资、贪污军饷,他不谙此道提出质疑,立刻被周围同僚视作异己而遭疏远排斥,他当时心中就有了疑问:这样的现状,如何战胜共产党?

  共产党这边的情形呢,李桂林在《我的第一个指导员》中这样写道:在滇东,他认识了他的第一个指导员,指导员跳下水田和他一起劳动,打消了当地农民对红二军团的顾虑,也打动了他的心,从此跟着红军走上长征路。在过草地的时候,粮食没有了,部队杀了马,由于他年岁小,不能自制,一块小小的马肉很快吃完了,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又是他的指导员将自己分得的一小块马肉给了他,他得以活着走出草地,而他的第一个指导员永远留在了草地……

  红军基层干部是这样,高层指挥员又是怎样呢?红二军团的士兵吕玉清回忆了这样一件小事:一九三五年六月红军围困龙山时,吕玉清的团长到前沿阵地去了,团部就留下他一个新兵看家。团部在一座破庙里,晚上,军团长贺龙带着警卫员来了。不一会儿战士们就在破庙里呼呼地熟睡过去,只有贺龙一直坐在破庙前的地上思考着什么。夜深了,下起了雨,贺龙向吕玉清要求能否点一些柴火烧来烤烤,吕玉清为他抱来了柴火。“夜深了,老总好像有点困了,手抱着膝盖,头低着打盹,这时我细细地打量他,只见他腿上糊着好些黄泥巴,脚上的草鞋有一只耳子都烂了。”“我往庙里看看,地上已经睡满了人,确实太挤了。老总一定是觉得挤不下了,才一直这么坐着,于是我说:‘首长,我叫他们腾个地方您睡一会儿吧。’他拒绝了我的建议:‘不要,让他们多睡会儿吧,他们太疲劳了!’我心里想:‘难道你就不疲劳吗?’”

  这就是共产党的军队,共产党的官兵关系。像这样满怀深情记述自己的首长是如何爱兵爱同志的稿子,在《星火燎原》中实在是太多了。这样一支军队,当它的首长一声令下的时候,怎么可能不舍身拼命往上冲?

  陕北,挽救红军的根据地

  去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了作协的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参加“走进红色岁月”的活动。这简直就像冥冥中有人替我安排了一切。到了延安,参观了宝塔山、枣园、杨家坪,拜谒了刘志丹墓,甚至去了一个当年陕北红军藏身战斗的山洞。那山洞之高之险,很有点像我在江西、福建荒山之中所见隐藏船棺的地势。

  站在刘志丹塑像前,百感交集,长得如此秀气俊朗的一个人,居然是叱咤陕甘、令敌闻风丧胆的一员虎将。如此不禁又联想到了《星火燎原》中关于他的大量回忆和记述,其中有一篇少将孔令甫的文章,作者当时是红二十六军连长,有次行军来到一个只有三四户人家的小村,心想这么一个小村怎么住得下一个连呢?“我就提意见说住不下,当时刘志丹同志恰巧也在场,他就对我说:‘你去吧,那个村保险住得下,那村里有多少户,房子多少间,锅多少口,炕多少个,你们到那里去,煮饭睡觉都不成问题。’我听了,不大相信,心想,你对这个地方再熟悉,和群众关系再密切,莫非连哪个村有几户,谁家有几个锅几个炕,你也知道?我二话没说,敬了个礼走了。部队到了村上,我头一个进了村,挨家挨户看了看,什么都不说,进门先数有几口锅,几个炕,等我数完以后,果然和老刘说的一点不差,我惊讶地在村外呆了好一会儿。”还有一事,一次,部队同追剿的敌人迂回,到了一处百年无人行走的山梁,孔令甫带队走在前面,不久就迷失了方向,部队只得停下。刘志丹同志赶上来了,他详细地告诉部队:“先从这座山峰的右边绕过去,再往左拐,到前面山峰再往右拐。”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知道,刘志丹同志为建立陕甘根据地付出了多少心血,可以说他走遍了陕甘的每一道山梁,深入了陕甘每一户百姓家。他的心血、信仰和意志,早已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你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什么在国民党军围困重重、各根据地相继丧失的情况下,唯独陕北红军保存下了这样大一块根据地,最终成为挽救党和红军的诺亚方舟!

  这样看着,走着,走着,看着,你觉得这地方越来越不陌生,所有这些不断释疑着心中早存的那些问题,那就是受尽磨难、走投无路的红军为什么最终能在这方土地上立住脚?为什么红军一路冲杀,从江西走到湘西,走到黔北、滇中,走到川西北都无法止步,却终于能在陕北立足?因为这里有这世上最为重情重义的人们,这块土地敞开了母亲一般无私伟大的胸怀,将这支受尽磨难的队伍一揽子揽进怀里,用倾其所有的红枣、小米为这支伤痕累累的队伍疗伤,给予了它重新站立起来的安泰般的力量。

  《星火燎原》告诉我们,在我们民族苦难深重的时刻,的确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从不被任何艰难困苦所吓倒,他们在绝望的情况下,能够打败比他们强大百倍的敌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有更强健的身躯、更伟岸的体魄,也不是因为他们比自己的对手有更好的装备。他们几乎从来没有吃饱过,每次冲锋只能得到三颗子弹,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用自己的肉体去与敌人搏杀……但他们所拥有的,是他们的对手永远无法拥有的,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金刚石一般坚硬的意志。他们无论高低贵贱,友爱如同一人,他们来自人民,和人民有着血肉的联系,这一切令他们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所以他们能集中起全民的意志,夺取了天下。正由于有了他们,我们有了今天。我们当然无法成为他们,但我们如果能有他们一半的精神、三分之一的意志和十分之一的品德,也许我们的国家会更强盛。也正因为此,他们值得我们永世怀念。

  (选编自《人民文学》2011年第5期)

  “赶考”,警钟长鸣

  石坚

  看到北京日报在新中国诞生62周年前夕,于9月13日隆重推出报告文学《西柏坡的“赶考”征程》,我深受教育,特别是看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华网等许多网站迅速转发,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备受鼓舞。

  这是一篇警钟轰鸣的作品,共产党进京“赶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北京日报抓住了这个重大题材,显示了编者的远见卓识,表现了报纸的政治品质。

  这篇作品以不太长的篇幅,穿越历史,以宏大的气势、清醒的思绪,文学的生动描述了几代共产党人60多年的“赶考”征程,满怀激情地颂扬共产党人“赶考”的决心和成绩,也深刻揭示出“赶考”的长期性、严峻性和复杂性,指出“赶考”征程中面临的严重挑战。无情的现实教训了我们。在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他们原本是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成绩优秀、为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人,但是经不起糖弹的攻击,腐化变质,被人民唾弃,被历史淘汰了。作品警示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在成绩面前、在金钱美色诱惑面前、在多元意识形态影响面前,都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向历史、向人民交出自己的“赶考答卷”。作品还提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不间断地整顿党的组织和党的作风,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以旺盛的活力跳出“周期率”,继续赶考,直到共产主义。

  编辑对版面的安排独具匠心,醒目、大气、主题突出,显示了编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谨向编者和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作者是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天津日报原总编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