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执信
“吾本东西南北之人,不自珍惜,亦不耐投闲,冒险杀贼,尚差足以自快,家中视吾已死可也。”
他一生兢兢为国,却英年早逝;他一手促成广东和平独立,但由始至终职务甚低;他是笔杆子,又广交绿林好汉,广州起义横刀立马不在话下。
他,广东籍民主革命家朱执信,牺牲后,孙中山痛忆他为“革命中之圣人”、“文武兼备之革命实行家”。
探究朱执信在1911至1916年间给孙中山的电函,电文言简意赅却能重现风云变幻,袁世凯死前革命党人的活动线索也浮出水面。
三天连发三封密电
翻看电函,在1916年6月2日至4日,时任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的朱执信罕见地给孙中山连发三封密电,简短而句句切中要害,从枪支运送到军队编制,从管理军费至安抚军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回溯彼时背景,广东讨袁运动已达高潮,袁世凯布置在广东的走狗龙济光四面受敌,革命军的成功即在眼前。但仍有一人处处阻碍中华革命军活动。
6月4日朱执信在致孙中山的密电中便谈及此人:“岑只允编二三千,井户川意亦略同,我辈非七千断难妥协,请与同商,如无成议,执信虽去无益。”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家有先生称,此处的“岑”指的是时任军务院代抚军长一职的岑春煊。作为全国讨袁大军的领头人,他却因权力斗争处处刁难妨碍朱执信。
不过林家有表示,尽管“内忧外患”,但孤身坐镇广东的朱执信仍忙碌奔走于广东、广西和港澳,跋涉于乡村的山坳丛林,步步为营地让龙济光四面楚歌。
就在密电发出两天后的6月6日,袁世凯病死。10月,朱执信终于把龙济光赶到海南岛,为广东局势的稳定作出巨大贡献。
与孙互通电文论杀李准
朱执信既是握得住枪杆的猛士,又是心思缜密的政治家。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不过清朝也危如累卵,但清兵悍将仍在负隅顽抗。两广总督张鸣岐、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便是其中的绊脚石,后者曾率部镇压1902年广州洪全福起义、1907年潮州黄冈起义和广西钦廉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广州“三·二九”起义,给革命军造成重大损失。
此两人非除不可!此前有消息称,李准有动摇之心。朱执信静想,是继续谋划刺杀,还是劝其反正?他尝试着致函李准,但李准未作答复。“于是,朱执信心中有底了,无流血,不革命。”林家有认为,正因如此,1911年8月10日朱执信致函孙中山,电函言简意赅,其中一句“张、李非不可刺者”,让孙中山眼前一亮。
1911年8月13日,就在朱执信发出电函的三天后,林冠慈与陈敬岳两人伺李准入城途中,投以炸弹将其炸成重伤,这顺利缓解了广州紧张的对峙阵势。
除了林陈两名壮士,背后协调诸事的朱执信功不可没。林家有认为,朱执信的功劳不仅在于决策时的果敢,还在于未雨绸缪的远见。那封提前的致李准函,最终在武昌起义后,促成李准率兵弃暗投明,实现兵不血刃地光复广东。后来,朱执信还派人杀掉监军凤山,以逼迫张鸣岐同意广东独立。
难怪胡汉民在《朱执信先生的人格与学问》一文中评价朱执信:“辛亥革命时,广东当时的独立,全由先生计划运动驾驭,然后方得成功。”
黄兴密电孙中山盛赞
就目前我们掌握的资料看,朱执信最早发给孙中山的密电是1911年8月6日的《胡毅生、朱执信致孙中山函》。彼时,26岁的他正主持香港同盟会机关部,并密谋刺杀两广总督张鸣岐、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此函便是刺杀前向孙中山汇报风声鹤唳的广东形势,说明“虏之防备较前更密”的情况。
其实,早在“三·二九”广州起义时朱执信就担当大任,但为何此前他和孙中山往来的函件却难寻其迹?
林家有分析,由于当时的朱执信还相当年轻,因此和孙中山写信的多是黄兴、胡汉民等负责人。不过由于朱执信表现突出,名字多次在他人的信函中被提及,且多是溢美之词。
如1911年5月,黄兴、胡汉民发出《致孙中山等报告“三·二九”之役始末书》,盛赞朱执信攻击督署的勇猛,为“迥非平日文弱之态”,“而临阵敢先当敌,无丝毫之怯懦,盖勇理之勇为之也。”
史载,朱执信是黄花岗起义领导人黄兴在统筹部的得力助手,负责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选锋队”(敢死队)成员多数由他选定,他也身先士卒名列其中。1911年4月27日下午3时,革命党人分聚黄兴寓所,听候命令。朱执信与平时一样长衫披身,以便混迹人群。有人问他,你穿成这样如何打仗?朱执信一听,即从旁人手中夺过一把大刀,“咔嚓”一声割掉长衫一截,仰天大笑。当日,他腰掖两枚炸弹一路高歌猛进,直至中枪重伤。后来,孙中山下令给朱执信等英勇将士颁发了革命军功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