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革命与上海的现代化

2011年09月28日 16:54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苏智良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以宪政为本的民主共和国,标志着现代中国的产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之大事件。一般而言,民族认同和民族革命往往是能够得到社会最大认同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在上海的起源,也是近代上海多元文化的产物。辛亥革命在上海的成功,其实是各种阶层、团体的思想、行动和利益一起凝聚而成的一个结晶。

  同样,这场革命对上海的城市现代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政治方面。革命前上海就有两个革命党人的指挥机构。光复会在法租界平利路(今济南路)良善里锐进学社设立机关,指挥各地光复会的反清活动;同盟会中部总部在上海湖州中学成立,并确立武汉举事、周边响应的方针。革命党人与地方绅商合作,并联络会党、新军警察等,促成了上海反清起义的成功。

  上海光复前后,陈其美派军队挥师南北,助攻杭州、南京等,抵定江南,解武汉三镇之围,成功扩大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对此孙中山高度评价,称武昌首义后,“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光复后成立了以陈其美为首的沪军都督府,该都督府立即采取各种措施,如平稳物价,维持治安,强调军纪,稳定了局势。地方绅商提供大量的资金,沈缦云创办中华银行,通过发行军用钞票和公债票筹饷,缓解财政困难,该行被誉为“开国第一银行”。

  各地相继独立后,纷乱无序,而武汉军队云集,不宜进行和谈,于是上海成为南北议和的最佳场所。南方代表伍廷芳对北方代表唐绍仪说,上海交通便利,各国消息灵通,与各方接洽也方便。于是,双方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市政厅(其址今为南京东路新雅饭店)举行会谈。1912年1月中旬,南北双方达成清帝退位、拥护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密约。随后,在赵凤昌、张謇等人的筹划下,又在南阳街(今蓬莱路)惜阴堂拟定了清帝退位诏书。从而规划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雏形,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来到上海,入住宝昌路(今淮海中路650弄3号),然后赴南京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上海成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的诞生摇篮。

  经济方面。清王朝专制制度覆灭,发展近代工商业社会环境大为改善,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法规条文,孙中山号召“振兴实业,改良国货”,从而鼓舞了人们的投资热情。再加上一次大战的爆发,以棉纺织业、面粉业等为代表,民族工业高速增长。荣宗敬1912年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马玉山在沪开办国民制糖公司,陈光甫开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15年),穆藕初、刘鸿生、聂云台等大批企业家崭露头角。此外,许多华侨携资到上海创业,先后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6年)、先施百货(1917年)、永安公司(1918年)等。上海日益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

  文化方面。近代上海作为中西交汇的国际都市,也是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管道。晚清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与舆论中心,凭借近代上海刚刚兴起的以传媒为代表的印刷资本主义以及新式教育的初步勃兴,革命思想和主力生根在上海。新的民族主义思想已成为革命党人的思想利器。革命派报纸展开了一系列有关改良与革命、君宪与共和的论争以及如何定义“中国民族”的辩论。通过这些论争所呈现的关键性文化转变和进步观念的阐发,使得清政府失去了道统与政治合法性。

  上海是革命舆论宣传的国内中心,望平街上云集了近代中国最多的报刊,革命舆论宣传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因素之一。毛泽东同志也说过,他受到《民立报》等的影响。新式教育更加普及。如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开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中华民国同年诞生的中华书局逐渐成为出版业的巨擘。

  社会方面。为革除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新政府废止“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平等观点深入人心;颁布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孙中山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定制了套装,其式样经传播后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山装”,以后成为民国男子的正式服装。女性社会地位提高,进而提出受教育权、婚姻自由权、经济独立权和政治参与权等。

  城市建设方面。面貌亦焕然一新。1912年,华洋分界的城墙被拆除,代之以环城马路。分隔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洋泾浜也于1914年被填平。嗣后,随着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西扩,都市面积急剧膨胀。到1921年,上海城区面积比开埠时扩大了十倍。与之同时,公共交通也有了重大的进步。自来水、电灯、煤气日益普及,电车和汽车形成交通营运网络,城市日益拓展,商业区、住宅区、工厂区等形成并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从1910年的130万人增加到1915年的200万人,迈入城市发展的新时期。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