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小提琴家吕思清:音乐家不是苦行僧 生活温馨丰富

2011年09月28日 18:18 来源:辽沈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独家专访小提琴家吕思清 音乐家不是苦行僧

  常在微博上秀幸福家庭

  昨晚,著名制琴大师郑荃作品展在沈阳音乐学院开幕,作为20多年的挚友,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来沈为此次琴展助阵,并演奏他的保留曲目《梁祝》。昨日下午,吕思清也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面对面地与吕思清聊天,最先受到关注的不是偶像派外表,而是脖子上的红色印记。这是从小苦练小提琴磨出来的,既是他30年音乐生涯的代价也是见证。

  提琴背后:事业同制琴工艺紧密相连

  提琴演奏家和提琴制造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吕思清同郑荃大师也是20多年的挚友。1987年,吕思清在意大利获得帕格尼尼比赛金奖,同年郑荃也获得意大利提琴制作比赛金奖,二人从此开始受到国际音乐界的关注。

  辽沈晚报:你们的事业也是有非常大的关联?

  吕思清:我们认识20多年了,都相互见证了各自音乐事业的发展。这次来沈阳演奏《梁祝》,我用的就是当年他在意大利获金奖的那把琴。

  辽沈晚报:听说不久前的一次演出中,你的琴中途坏掉了。

  吕思清:我那把小提琴是1770年的,老琴很娇气,我最近一直在东南西北到处跑,也许是它不太适应气候的变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制琴行业的重要性。

  辽沈晚报:比起小提琴家,制琴大师们似乎往往隐藏在音乐背后?

  吕思清:所以我经常参加同提琴制造相关的活动,帮忙推广制琴比赛等等。中国的提琴制造历史当然没有意大利等国家那么长,但是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出现郑荃这样级别的大师,这对中国提琴制造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事业追求:承诺终生与小提琴为伴

  从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到17岁获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他的成长之路几乎是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神话”。

  辽沈晚报:听说你曾经有一个承诺,要终生同小提琴为伴?

  吕思清:是小时候的承诺,小提琴确实就是我的一生挚爱。因为音乐是有创造性、思想性和引导作用的。

  辽沈晚报:很多人都会觉得练琴是一件很难熬的事情,你小时候就会做出这种承诺了?

  吕思清:我对小提琴的热爱的确是从小开始,而且并不觉得枯燥,反而能享受乐趣。不过对于职业演奏家来说,必须经历的就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辽沈晚报:做音乐家到现在,还有怎样继续提高的想法?

  吕思清:我想让音乐表达方式更丰富一些,年底可能会和另外两个音乐家组成一个三重奏组合。

  家庭生活:顾家好男人

  吕思清经常和太太在微博上互动,身边好朋友也开玩笑说他经常“秀恩爱”、“把老婆孩子挂在嘴边上”。

  辽沈晚报:微博上除了太太、儿子,就是做饭,原来是顾家好男人呀?

  吕思清:必须地!(东北味)生活的最终目的,不是一定要事业成功,家庭的温馨和家人之间情感的那种流畅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都觉得练琴很苦,就以为音乐家都是苦行僧,其实不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温馨丰富的,我希望达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

  辽沈晚报:你觉得小提琴家、爸爸和丈夫,哪个角色你做得最好?

  吕思清:还是小提琴吧,也是因为小提琴做得好,也捎带着有了美好的家。反而爸爸是做得最不好的,不是我不会做,而是因为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因为时间太少,我没有办法做严父。

  辽沈晚报:您太太也是做音乐出身,她对你的事业上有什么影响吗?

  吕思清:用老话说我们俩就是“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吧。我太太是学民歌出身,后来才去做流行音乐,结婚之后,她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家庭,在长大了脱离学校、离开老师的现在,我也会经常听她的意见。

  记者 王琳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