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成中学老师,就当大学老师”
启功如是说
张建安
1935年,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启功被解聘。理由是:“中学还未毕业就教中学,不够资格。”启功很是灰心,觉得自己的教学能力比别的老师还要好,而且尽心尽力地工作,教出来的学生也非常优秀,为什么就因为没有一张纸而被挡在学校外面。他却不知道,好运正等着他。
国学大师陈垣,时任辅仁大学校长,他知道启功的遭遇后,对启功说:“当不成中学老师,就来大学当老师吧。”
为什么以严谨治学态度而闻名于世的教育家陈垣,会如此“草率”地做出这个决定?
其实并不草率。因为自学成才的陈垣更注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他了解启功,知道启功能当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
启功出生于清朝皇族一个没落的家庭,虽然中学时学习成绩很好,但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他在私塾中任过教,而且一直自学古典诗词,坚持不懈地写作。1933年,启功家的世交傅增湘先生拿着启功的作业去见陈垣,意在给潦倒的启功找点谋生的机会。陈垣认真阅读后,认为启功的文章与书法都很不错,答应马上见面。见面后,陈垣详细询问了启功的情况,特别是教私塾的经历。不久之后,启功被陈垣介绍到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一班的“国文”。此时,他对启功还不是很放心,于是不厌其烦地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谆谆告诫启功:
一、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板书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写错了的字,在他们的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刻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启功:《夫子循循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
启功聆听教诲,认真地教学。在这个过程中,陈垣继续不断地与启功交流,以此获知启功的工作进展。他也从其他老师及学生处了解情况,甚至亲自去听课,以此判断启功的教学效果。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启功已成为优秀的中学教师!
同时,陈垣有意识地将启功与一些大学老师做比较,认为启功在学识上并不逊色,而在教学上,启功深得自己真传,更有许多可取之处。
陈垣当时已是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师和多年的学校校长,但他始终坚持亲自教学。“重视学生们的基本功——阅读写作。他不但在各大学历史系任专业课,他还以六七十岁高龄的老校长,在辅仁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教语文,讲解阅卷很认真。这一面是训练学生们打基础;一面也为部分教师重视大一普通国文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带动大家。”(陈述:《回忆陈援庵老师的治学和教学》)
他非常重视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认为聘用启功,一方面不埋没启功自身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师。
就这样,启功成为大学老师。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工作,在学术及教学上同时提高。当然,他仍然要不断地受到陈垣的“监督”。
晚年的启功曾这样回忆:“陈老师对各班‘国文’课一向不但是亲自过问,每年总还自己教一班课。各班的课本是统一的,选哪些作品,哪篇是为何而选,哪篇中讲什么要点,通过这篇要使学生受到哪方面的教育,都经过仔细考虑,并向任课的人加以说明。学年末全校的一年级‘国文’课总是‘会考’,由陈老师自己出题,统一评定分数。现在我才明白,这不但是学生的会考,也是教师们的会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现在还问陈垣当时破格聘用启功对不对?我们会很确定地回答:当然是正确的。因为,启功不仅成为大学里的优秀教师,成为大学里德艺双馨的教授,而且被公认为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大师。
从这个事例,我们当有一些启发:文凭、学历固然是重要的门槛标准,而一旦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就会埋没人才。殊不知,中国古代即有两种选用人才的方法:一种是科举制,一种是察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