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政协委员刘世民:用舞台艺术传承国学

2011年09月30日 11:0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用音乐解读《论语》,与孔子对话人生。2011年9月9日、10日,“杏坛花雨——感悟《论语》大型交响组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推出。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也是迄今第一部运用交响乐解读《论语》的音乐作品。它借鉴《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经典作品,以交响乐队与声乐的合作为主体表现形式,追求庄、雅、朴的艺术风格,以庄重之态彰显华夏文化之伟岸,以大雅之风营造悠远深邃之境,以朴素无华之形呈现本真自然之美,“仁爱”的思想主线与孔子人生轨迹的情感副线相交织,营造出一种温暖入心的情感氛围,如歌如诉,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使人们在感悟《论语》的同时,触摸到孔子的心路历程。

  这一幕东西方“蒙太奇”式的创意者便是一直走在国学“传教”路上的刘世民。

  “军人”、“记者”、“政协委员”,这些都是曾经出现在刘世民名字前面的称谓,然而,不论在哪种称谓下,刘世民对国学的研究从未停止。从最初因工作需要在著作中引经据典,到潜心学习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刘世民对国学逐渐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作为国学基础的经典,如《道德经》、《论语》、《诗经》等著作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情感基础、道德规范、审美范式,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根和精神支柱,也是我们迥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之所在。

  国学的精华如沃土孕育出东方灿烂的文化,但时移世易,如何立足现实来感悟历史经典的智慧,是刘世民一直孜孜不倦探索和追求的。他认为,我们所推崇的,不是对国学经典进行单纯意义上的训诂学阐释,而是倡导大家立足今天,以强烈的现实情感和世界视角重新感悟经典。用文艺的形式传播,让国学走下殿堂,走出教室,走进普通百姓。

  怎样用舞台艺术传播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刘世民有过很多思考。他感到,自上古时代起,诗、乐、舞三者便是紧密结合的。《诗经》的风、雅、颂最初也都是配乐而奏。以咏诵为国学经典的传播形式,正是重归国学的最好途径。《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自是要咏歌之,继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借助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形式,他思考过电视剧的方式,研究过动漫的方式。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他决定从易处着眼、从细处着手,先通过演唱、朗诵、书画等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将诗、乐、舞三者赋以当代风貌,最后呈现于舞台,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受众给予了很高评价。

  2009年3月,刘世民创意策划并首场演出了“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继之又成功策划了“东方神韵——《诗经·风》咏诵会”、“兵道——《孙子兵法》情境咏诵剧”,逐渐形成了中华经典系列咏诵这一国学传播形式,并成为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根在家里埋,花在人间开”,刘世民作词的《亲亲家庭》这首歌道出了《论语》中家和万事兴的古训;还是他作词的《以百姓心为心》阐释了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道理。这些看似浅显的语言,却阐释了深邃的真理,照亮了每个聆听者的心灵。在一句句歌唱的背后,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掌声,看到的不仅是鲜花,我们还能体会到刘世民在学习、传承、弘扬国学道路上的一次次创新、一次次前行。现已花甲之年的他认为,传播国学永无止境,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丁宏娟 张倩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