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苏民:从没想过让濮存昕演戏 培养这样儿子不自豪

2011年09月30日 11:06 来源:天津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苏民:从没想过让濮存昕演戏培养这样儿子不自豪
苏民夫妇今年迎来钻石婚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苏民:教子要身教百炼才成钢

  记者 肖秋生

  苏民简介:

  苏民,原名濮思洵,1926年出生,祖籍江苏溧水。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是中国话剧界元老级的艺术家。获北京人艺颁发的“元老杯”。在《雷雨》、《蔡文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胆剑篇》等多部话剧中饰主要角色;先后导演《王昭君》、《李白》、《虎符》、《天之骄子》等剧目。《李白》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天之骄子》获北京市金菊花导演奖。2004年获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金狮终身成就奖”。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与人合著《论焦菊隐导演学派》,出版《戏外余兴集》等。

  采访印象:潜移默化说育人

  提起苏民,一些不太熟悉话剧的读者,可能一时还对不上号。如果说濮存昕,您一定说,咱知道!那是北京人艺的大明星!

  苏民,是濮存昕的父亲。

  宋丹丹、梁冠华、郑天玮、王姬、徐帆、陈小艺、江珊,何冰、胡军、王斑、李洪涛、马星跃……这些活跃在舞台、银幕、银屏上的当红明星,您一定很熟悉吧。

  您知道吗?苏民,是他们的老师。

  北京人艺举办表演训练班,前后8届,他都参与了教学工作,有3届他是主教老师。一个表演班大约25个学生,最终出来两三个能担当重任的演员,就算丰收了。他带的几届学生,一个班能够出来五六个能担重任的演员,被公认是大丰收啊!

  他不仅为北京人艺,也为中国演艺界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授予他“金狮终身成就奖”。

  他在培养人才上,为什么能够硕果累累?有什么独到之处和秘诀吗?

  9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紧邻国家大剧院的西交民巷,在一栋高层住宅楼里,见到了苏民先生和他的爱人贾铨。两位慈祥老人开门迎接,让我备感亲切。走进并不算宽敞的客厅和书房,就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感染了。大师郭沫若的书法墨宝、方毅的书法,范曾、孙其峰的画作……

  还有一幅特别的画作,上写“中秋老爸80寿辰,孩儿画虎贺,小新”。苏民说,我属虎,这是2006年过生日时濮存昕给画的,他小名叫新新。

  书房东面墙排满了书架,苏民说这是我的书,对面墙的两组老式书柜,是父亲留下来的。那上面刻着“古度斋藏书”,里面多是线装书。

  我说明来意和采访主题,他却不紧不慢,先从与天津的特殊感情说起,又说到他学画、演戏及家世、家风的传承,在轻松快乐的闲聊中,在跟着他哈哈大笑中,让你恍然大悟,不知不觉就切入主题,——所谓育人之道,原来如此这般啊!

  他说,我没想过让濮存昕演戏,也没想过让他成为明星。从来没有刻意培养他,没让他学这个、学那个,更没要求他应该这么做、那么做。

  苏民的姐姐苏亭一家在天津,姐夫就是咱天津的已故老市长李耕涛;孙其峰是他在北京艺专的同班同学;他爱人贾铨曾在天津搞过两年地下工作;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的故居也在天津。所以,他对天津有特殊感情,至今常来常往。

  他19岁在北京艺专上学时,就和孙其峰及4个高年级学生,在中山公园办过一次画展。但他最终却走上了演艺道路。

  原来,1942年,他在北平市立三中上学时就组织了一个跨学校的学生剧团,叫沙龙剧团。他磨着母亲要了家里存箱子底儿的两匹白粗布,拿到剧团做了一套小布景,这套布景不但自己演戏用,还义务地提供给其他学校演戏用,联系了许多学生剧团。所以,他们没有像其他学生剧团随着中学毕业就解散了,他们尽管考入不同的大学,但沙龙剧团仍然存在。而且,沙龙剧团在1945年年底就接上了与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关系。苏民在194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说,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我的高曾祖是道光年间的进士,曾祖父兄弟两个人是同治年间的同榜进士,两代人3个进士。学而优则仕,就做官了。但都是清官,我家有一枚祖传印章,上面刻的是“清白吏子孙”。 

  父亲是清朝的贡生,科举取消以后,上了山东大学堂,出任过江西财政厅厅长,还在东北做过两任县长。

  父亲干了一辈子财政工作,却是两袖清风。他有一条原则:一辈子不买房子不买地。从来都是租房子住。他跟我母亲说,不给子孙留罪孽!他的意思是买了房子、买了地,孩子又多,长辈去世以后,孩子们就要争房子争地啊!这就是他不给子孙留罪孽的原则和作风。

  父亲是大家族里的长房长孙,是个见了女儿有说有笑,而对男孩子非常严厉,从来不露笑容的人。他就要做个严父,我们都怕他。我母亲非常善良。我演戏、参加革命,都不敢告诉父亲,后来他还是知道了。1946年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我曾跑到长春躲了半年,是地下党安排的。这时父亲知道自己管不了,也就听之任之了。我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但父母没有宠着我。父亲有了钱买什么呢?买书、买字画!“古度斋”是他的斋名。“古度斋藏书”就是他留下的遗产。

  少年苏民,曾两次成为父亲“私塾”式的学生。一次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父亲带着全家逃难到北平,白天四处去谋差事,晚上回来吃完饭,单独给苏民开一堂课:背一两首唐诗、背一段《古文观止》里的文章。学了一年半,到6岁多一点儿就上小学了。第二次是1937年小学5年级,七七事变,日寇进北平,父亲又失业了。兵荒马乱,家里生活也困难,6年级没上,又在家里跟父亲念书,一对一地背诵古诗和古文。

  他说,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对古文和诗歌的爱好,就是父亲给打下的基础。还有我的革命经历,唱着抗日歌曲募捐,为宋哲元献大刀,宋是爱国将领,大刀队非常有名……这些影响,潜移默化,都在心里头。不仅对我以后编剧、演戏,帮助很大,而且,对我的家庭和对孩子们也影响很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