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设计周的各种新奇创意:“竹筐”单座小车

2011年09月30日 11:0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上的部分设计作品。制图:蔡华伟

  核心阅读

  什么是设计?

  是形状扭曲的金属椅子、会呼吸的灯、红唇模样的沙发,还是听觉植物园、植入收音机的牙齿、灵魂出窍形成的烟灰缸,抑或是……

  没错,这些都是设计。

  但,又不全是。

  北京设计周上,设计师们告诉我们:设计不只是一些漂亮有用的小玩意,设计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一种新的消费观。

  最关键的是,透过这些古怪、闪亮、让人眼花缭乱的设计,我们理解、想象、展望着人类的未来。

  一场设计盛宴,眼下正在北京上演着。

  几天前,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汇聚一起,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丰富的创意思维带到北京。

  我们为何需要设计,设计能够带来什么?

  北京国际设计周上形成了一个共识:设计和创意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设计关照现实,也体现对人的关爱

  国家博物馆,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正在这里举行。无数新奇的设计,在这场主题为“仁:设计的善意”的展览上,透射着对现实的关照。

  很多人惊讶,竹子居然有这么多功用!

  形态新奇的竹椅、竹衣架、竹棚已是“普通物”。一家来自中国台湾的工作室,设计出了既能照明又能装饰的曲竹灯,将发光二极管置入竹片中,滑动竹片可以改变灯的角度,时尚又耐用。一家日本研究室展出了竹制电动车“Bamgoo”,利用传统竹工艺编成一款“竹筐”外身、仅重60公斤的单座小车,每次充电可持续行驶50公里……

  这些,都展示着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分主题之一:知“竹”。

  “竹子可以满足人类生活众多方面的需要。从远古开始,人类就运用竹子制造形形色色的生活用具,发展为手工艺及文化的一部分。”策展人说,希望通过这些设计,让现代人反思:作为一种环保材料,竹子与设计结合后,是否可以发展出新的生活态度?在实践“物尽其用”的环保意识的同时,现代人怎样能够透过知“竹”,去创建更快乐及美好的世界?

  三年展的其他四个分主题分别是“创意联结”、“理智设计情感”、“混合现实”、“可能的世界”,题目看似深奥,目的却是同一个:通过设计师的创意,富于新意地、机智地解决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现出设计对人的关爱。

  设计周承办方北京歌华集团总经理李丹阳介绍说,三年展的6000平方米展馆,由五组国内外策展人团队负责,既关注一般性的使用问题,如舒适、便利、廉价和安全,也关注心理和审美问题,如人性化设计、交互设计,还顾及社会问题。如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体现对人和自然的高度尊重”。

  设计,展示未来生活的可能性

  今天的设计,可能就是未来的现实生活。

  这句话,在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作品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个特别的沙发,靠背可以自由伸缩,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需要对它的形状进行任意的改变;一种具有导电性的布,人在上面走动,它感觉到脚的移动,发出不同的指令;一块可以透光的混凝土,内部嵌入了很多光纤,成为了一块屏幕……

  这些看似有违常理的设计,只是原研哉正在参与的生活环境设计的一部分,他们试图用日本最先进的纤维纺织产品创造出一个全新世界。“现在能给大家看的都是一些实验性的作品,能否成为商品还是一个问题。我们在进行尝试,看用先进的纤维材料,可能给我们生活的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原研哉展示了一张图片,上面是一辆“能微笑的汽车”,他笑着说,“如果汽车的表面变得更柔软的话,驾驶员就可以让汽车微笑,大家知道鸣笛是生气,如果能够微笑的话,道路会不会变得更为畅通呢?”

  设计展示着未来生活的可能性。原研哉正在策划一项名为“房屋的愿景”的设计展,展示一个理想的家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一进门脱鞋,进入到一个整洁的环境,身体也和屋内环境的表面直接接触,人体的体温、体重、血压、脉搏等所有的信息都会被环境的表面感知,房屋会据此作出反应。“人和环境能够开展对话,房屋成为一个生活的操作系统。”

  原研哉说,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都有无数的文化资源在沉睡,这些资源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将可能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

  不可思议的设计,无不可以看出人类对未来的理解与想象。于是,观众在三年展上可以看到利用“空客”技术制造的塑料打印自行车,用“可乐”充电的手机,可以看到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者制作的“陀螺椅”、荷兰设计师的“枳橙”榨汁器,还可以看到收音机牙齿、发电阑尾、纳米冰淇淋车、人工肉食、细菌颜料、音乐植物……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设计

  设计展会如今在世界蓬勃开展。目前,全球有超过70个城市有形形色色的设计节和设计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展会。参加设计周的不少中国设计师感慨,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好设计。

  意大利设计师阿尔贝托·阿莱西在北京设计论坛上讲的一个关于水壶的故事,让不少中国设计师特别有感触。

  上世纪80年代,阿莱西公司设计了一种会奏音乐的烧水壶。过去的水壶,水烧开后会发出哨声,后来有消费者提出:能不能让它发出乐声呢?设计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为水壶量身定做了调音器,水一开,就奏出音乐,在市场中销售得非常好。“这是上世纪80年代最成功的一个例子。”阿尔贝托·阿莱西说,他们把厨具当做艺术和功用的结合体,给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或许有人会问,让烧水壶唱歌,有必要吗?中国传统有一种认识,“衣食住行用”是一个递进关系,设计被归到“用”的范围,先要吃饱、穿暖、有房住,才可以买车,才追求设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用”的追求会越来越讲究。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希望烧水壶唱歌”的群体。

  目前,仅北京就有各类设计机构2万多家,从业人员在20万以上,设计产业去年的总产值约1000亿元。为了加快产业发展,北京市去年还出台了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中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正从粗放型的加工、制造状态,转入到设计的状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郑曙旸说,中国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与设计、技艺工艺有关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但是,设计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还停留在传统工艺概念,没有实现向现代的转型,中国设计依然还处于一种学习和模仿的阶段。

  “创意设计推动产业发展需要设计师、企业、公众形成闭环。但对中国当前来讲,这个闭环并没有最终完成。”郑曙旸说,摆在当代中国设计师面前的任务非常沉重。

  后发者不能只会埋头追赶。“设计师必须思考,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去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特别提醒说,中国设计师应避免“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奢为美”的设计审美误区,注意到当前经济全球化、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同时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的现状,“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看得更远。设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创造行为,必须去创造一种更为合理、更为健康的生存方式。这是设计师的责任。”柳冠中说。本报记者 余荣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