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武昌首义南路的古城楼“起义门”,原为“中和门”,是古武昌城十大城门之一,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折除了武昌城墙和城楼,“中和门”因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而得以保留。1911年10月10日(旧历辛亥八月十九日),驻扎在武昌城内的湖北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起义第一枪,攻战了“中和门”,并在城楼上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
7月6日,为了迎接辛亥革命百年,大型群雕《首义烽火》已完成泥塑阶段。图为《首义烽火》展现的生动画面。中新社发 张畅 摄
中新社武汉10月5日电 题:史学家析辛亥首义为何在武昌取得成功
中新社记者 艾启平
为什么辛亥首义在武昌取得成功?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前夕,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冯天瑜对此进行了分析。
1911年4月,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被称为“黄花岗起义”。而自1895年兴中会员陆皓东在广州举义开始,革命党人先后在广东、云南、安徽、湖南等省举行过多次武装暴动。
孙中山的《孙文学说》曾回顾了兴中会建立到黄花岗起义的十次主要起义,其中有8次是在广东境内举行的。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对革命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武昌起义前,广东是反清革命的主战场。而史学界为什么将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首义”?
冯天瑜教授分析说,首先,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省级政权,夺取了湖广会城武昌。其次,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中国首个具有民主共和性质的政府。第三,“阳夏战役”,湖北新军抵抗清军精锐部队40天,为全国各地独立赢得时间。
虽然武昌起义带有很大的“猝发”性质,但是历史并非由偶然构成。冯天瑜教授分析,武昌起义以前,当地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长期宣传作用明显;其次,湖北新军组织系统严密,绝大多数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或加入革命组织,并深怀忧患意识。
冯天瑜还认为,从深层次原因上分析,武昌起义前的几十年来,湖北积淀了近代文明基础。尤其是张之洞督鄂18年,实施了以兴办实业、练新军、办文教等为主的“湖北新政”。此外,科举制废除后,大批有志之士“投笔从戎”。
作为辛亥首义之地,走在今天的武汉街头,只见首义文化区、首义广场、首义园、首义路、首义公园、首义烈士祠等和辛亥首义相关的名词会目不暇接地映入眼帘,“起义门”、“红楼”、黎元洪墓、孙中山铜像等大大小小的辛亥首义遗迹、遗址遍布武汉三镇,向世人诉说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并打上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标识。而武汉民众缅怀首义先烈、弘扬首义精神的活动一直以来从未中断。
冯天瑜教授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主要有“一破一立”两个方面。“破”是指推翻了延续200多年的清王朝,推翻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立”是指建立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国的文明继续向前推进铺展了一条大道。(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