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60余年,张广华对于祖父张澜的记忆依然清晰。62年前的开国大典上,身着旧布长衫,头戴瓜皮帽的张澜站上了天安门城楼,这位辛亥革命“导火索”保路运动的领袖,后来民盟的发起者,一生追求民主,那一刻亲历并见证了新生共和国的诞生。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年近古稀的张广华回忆起了记忆中祖父张澜的模样,“个子挺高,大约1米8左右,终年穿着布长衫,蓄着白胡子,始终是很严肃的模样。”为了让记者进一步还原张澜的形象,张广华比喻说,张澜俨然历史上的包拯一般,目光炯炯,一脸正气,十分威严。
张广华和他的兄妹们对这位“包拯”一般的祖父一直敬畏有加,“祖父平时不是在看书,就是在用毛笔写东西。”张广华说,自己小时候和兄妹们玩耍时路过祖父的书房,总是会踮着脚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打搅了祖父。记者不禁感叹,作为保路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时的副主席,张澜之于后人的形象竟是如此严肃。
张广华兄弟姐妹5人的父亲是张澜长子张乔啬。虽然已近古稀,在身为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退休教授的张广华记忆里,祖父张澜有个专用的小冰箱,当时还是孩子的张广华玩饿了会偷偷去祖父的冰箱里找吃的。但打开冰箱却惊讶的发现,冰箱里空空如也,“只有半个广柑(四川人管桔柑叫广柑)和一个榨橙汁的工具。”张澜的俭朴程度可见一斑。
张澜一生崇尚民主,以人民利益至上,但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辛亥革命后他在川北任公职,后出任四川省长,南充军阀石青阳欲对其不利,曾派人乔装暗访其家,但“环堵萧然,一屋空空,家人庵居素食,无可窃物。”暗访者以实相告,石青阳唯有感慨“‘川北圣人’之誉,名不虚传也”。
张澜治家甚严,规定“结了婚的子女一律不得与他同住”,但在对待第三代时,却有不一样的温情。逢年过节,他会把张广华和一众小辈拉到跟前,要他们比赛唱歌。谁唱的声音大,谁就能得到一毛钱的奖励。张广华靠着大嗓门总能获得奖励,而颇有歌唱天赋的二哥张达华却因为嗓门小而总得不到爷爷的赏识。向记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张广华还是难掩兴奋。而此时的张澜,却总是笑眯眯地欣赏着小辈承欢膝下的温馨。
这些往事和温馨都被记录进了一部名为《民主之澜》的电视剧中。作为“民主之澜”的后人,当被记者问及自己的人生是否受到张澜的影响时,张广华的回答毫不犹豫,“最大的影响便是穿得比别人差!”虽然是共和国副主席的孙子,但张广华的母亲从来没有给他们买过高价衬衫,直到上大学时,张广华还穿着有补丁的劳动布缝制的裤子。“我们上学时从来不说自己是张澜的孙子,”张广华说,他们兄弟姐妹填档案时,在“家庭出身”一栏上都填的是“职员”。
本报记者 杨甜子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