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探访福州凤港村 追寻“平民元首”林森足迹

2011年10月11日 11: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福州10月11日电 题:探访福州凤港村 追寻“平民元首”林森足迹

  记者 张羽

  辛亥革命的元勋林森,是迄今为止福州籍最大的“官”。他曾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近日,记者走访了林森的故乡——位于福州南郊的祥谦镇凤港村,追寻这位辛亥元勋的足迹。

  林森为人处事低调,不喜张扬,被誉为“平民元首”。如今,故人已去,而在凤港村内,一座由林森捐资建设的凤港小学,是这位革命老人在故乡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记忆。

  与周围的现代民房不同,仅有一层的“林森教学楼”依旧保留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记者见到,最初的小礼堂如今已改造成图书室,林森的半身铜像立于中央。为纪念林森,后人把有关林森的照片史料等展览于此。《林森督建黄花岗烈士墓》、《九江起义时与革命同志合影》等一组组略显模糊的黑白照片,默默诉说着那一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追随中山闹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急令闽籍将领萨镇冰率领海军赶赴武汉镇压革命。当清军舰队开至九江时,同为福州老乡的林森亲自登舰,并成功说服海军起义。随后林森又与吴铁成一道,组织和策划了九江起义,对扭转当时的军事局势,促成辛亥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际上,早在辛亥革命初期,林森就活跃于各种革命活动。1903年,林森在上海成立了旅沪福建学生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林森率领福建学生会全体同志转为同盟会会员。此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的林文、林觉民、刘元栋等19位福州籍革命志士,大多出自福建学生会。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林森在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中,都坚定不移地紧随孙中山。孙中山两度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与他合作的参议院、国会议长也都是林森。

  这种亲密的战友关系也一直延续。孙中山逝世后,林森多次正式提出尊称孙中山为“国父”,并积极为孙中山建造陵寝,树碑立传。为此他倾尽了全力。

  青年林森 助台抗倭

  距离凤港小学不到300米的地方,就是林森出生的地方。老屋不大,只有一个门厅及两间偏房。老屋外,陶江之水静静流淌,旧时的渡口已经停航,林森正是由此走出,逐步走上革命救国之路。

  台湾是林森成年后社会生活及革命活动的起点,可谓他的第二故乡。福建省林森研究会副会长林友华说,童年时,林森家境贫寒,但却刻苦好学。在家乡的教会学校接受了14年西方教育后,19岁的林森远赴台湾的西学堂求学,后又考进台湾电报学堂,接受科学技术的教育与训练。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驻台机构奉命撤回福建。但任职于台北电报局的林森却没有随之回闽,而是投奔由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进行抗日斗争。次年,林森返回福州,奔走于沪、粤之间,联络革命志士,并与孙中山先生取得联系,接受革命主张。

  1898年,林森冒险再往台湾,欲于台北集结同志策划抗日斗争。林森对台湾一往情深,而台湾人民也没有忘记他。时至今日,前来探访凤港故居的台胞络绎不绝,小院内一块石碑上,还镌刻着李钧杰、林隆官等台胞为林森故居修复所做的贡献。

  更令人回味的是,至今在台湾还有不少林森的遗迹:台北建有林森纪念馆,林森的塑像也依然在台北矗立;许多县市与乡镇均保留“林森路”或“林森街”之名。

  此后,无论是1932年初的“淞沪抗战”,还是在“七•七事变”后的全民族的抗战中,林森都以极大的热忱、坚定的立场投入到抗战救国大业中。1943年8月1日林森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唁电,“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以表对这位“平民元首”的哀思与敬仰。(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齐彬】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