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内外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电视剧《辛亥革命》作为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为观众奉献了对百年辛亥最具纪念意义的抗鼎之作,应该说,这将不愧是一部独领思想和艺术风骚且为观众所称道的力作。这部作品不仅对此前某些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形象、辛亥革命人物的歪曲的作品从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了阔清,而且为帮助广大观众全面理解和认识辛亥革命提供了一部真正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这样一部作品的呈现,不仅是对辛亥革命的最好纪念,也通过电视剧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为中国革命历史留下了一部足可以传之后世的形象化的教材。
笔者认为,电视剧《辛亥革命》至少有以下几个足以吸引观众的鲜明特点:
首先,对理想信仰的由衷赞颂。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化的时代,对理想信仰缺失的忧虑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的社会之忧。当世界正以羡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巨大变化,当我们的许多经济数字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时,相当多的中国人常常觉得自己缺乏真正的幸福。那么,我们缺什么呢?恰恰是缺理想信仰,缺先辈那种因理想信仰而带来的精神的无穷张力,缺那种因具有理想信仰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自豪和发自心底的幸福感、安全感。《辛亥革命》恰恰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回答了社会大众的隐忧。对理想信仰的赞颂,是这个作品最具光彩的部分,许多情节催人泪下,让人看来心潮澎湃。比如,陈天华为追求信仰而奋身蹈海,徐锡麟慷慨悲壮为正义牺牲,秋瑾在敌人追剿的危险情势下明明可以脱险,却大义凛然引颈赴死,还有林觉民面对死亡的无所畏惧,这些情节细节都写得气壮山河,感天动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就义,可以说是整部作品张扬理想精神的高潮,作品以电影画面和诗一样的语言把先烈们为理想而慷慨赴死的精神写得撼人心魄。这些画面的真实再现,让观众在为先辈的英雄壮举发出由衷赞叹的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那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富足上,要有理想情怀,要有对信仰的不懈追求。正是贯注于整部作品中的理想主义精神,使《辛亥革命》具有了非常强烈的现实观照的意义。
其次,对中国一代知识分子人生成功的艺术表现。不论历史和当今,知识分子永远都是社会先知先觉的一部分,但同时,他们在革命大潮到来时,或者因革命遭受挫折,或者遇见生与死、名与利的诱惑而往往出现动摇。一部《辛亥革命》,把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两面性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是整部作品最耐人品味的篇章。辛亥革命中的人物,应该说绝大多数不是出身贫苦的底层百姓,他们大部分都有殷实的家庭,都有相对富足的生活环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环境,他们才有读书的条件,才有可能最先接受新思想,最先对中国社会作出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当革命大潮到来时,由于他们缺少正确的思想理论方向,很容易发生动摇,有的甚至最终走向革命力量的对立面。《辛亥革命》写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属于一类,他们站在清末文化的思想制高点,是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但维新变法以后,他们很快成了保皇党,顽固地反对推翻帝制,坚决反对中华民族走向共和,因此成了旧制度的卫道士。章太炎、邹容等摒弃了康梁的君主立宪之路,选择了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大道,因此写出了《革命军》那样的战斗雄文。作品浓墨重彩讴歌的是秋瑾、徐锡麟、林觉民那样坚定的革命者。在这些人物身上寄托了一种高尚的理想精神。
表现不同类型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时,《辛亥革命》公正地评价了人物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们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包括对汪精卫这样的人物,作品同样没有简单化,当他不惧生死、写下血书,立誓要刺杀摄政王和满清官僚时,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呈现在观众面前,但一旦遭受挫折,在官僚们用权利和享受去满足他的私欲时,他迅速滑向反人民的一面,一个本来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迅速成为人民的敌人,以致最后堕落为背叛人民和民族的大汉奸。正是通过电视荧屏对中国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成功再现,为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提供了一份非常难得的标本。《辛亥革命》写出了知识分子性格的复杂性和两面性,是剧作家对自身以往创作的一次超越,是客观表现和刻画人物的一部成功之作。
再次,剧作家站在唯物历史观的角度,善于把握历史的本质和主流。衡量和评价作品,其评价的惟一标准是看它能否揭示历史的本质,能否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主流。《辛亥革命》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态度。观赏这样一部作品,并我们对辛亥革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辛亥革命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描述也不过分的。因为辛亥革命以前的所有运动,从某种意义上都是在围绕夺取皇帝的位子打圈子,打倒一个皇帝,无非再上台一个新皇帝,而辛亥革命彻底地动摇了中国人数千年以来对皇权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推翻了皇帝的宝座,从而结束了2000年的封建君主制。这部作品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和认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的成果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失败后,武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蔡济民感叹道: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应该说这是最形象的写照,孙中山几经困扰,最后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革命的结局和贡献,就是让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继续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一大批最优秀的文化先驱,举起新文化的大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迎来了真正的思想大解放。同时也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仅北洋政府不可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不可能实现,只有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的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们的理想,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这部作品,作为理解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至今的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陈先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