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孙中山痛斥军风混乱 700条政府公文护国护民

2011年10月11日 17:0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孙中山痛斥军风混乱700条政府公文护国护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为孙中山和总统府官员的合影。资料图片

  ■百年辛亥百媒行·南京

  ■百年潮

  钟山风雨记苍黄

  金陵粉黛梦醒今朝,铁马冰河山河易色。一炮惊雷,99年前的六朝古都再次迎来新政权的诞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而就在中华民国成立一个多月前,那著名的乌衣巷口却是一片血污狼藉,江浙联军血战数量远胜于自己的清兵,最后以摧枯拉朽之势连夺南京沿江炮台。这是辛亥革命中至为重要的一场战役,中华门一开,南京城宣告光复。

  今日重访南京,当年烈士血,已化为杜鹃红。在光复之战中丧生的将士与战马同葬一墓,英雄与座骥共长眠,一部青史千秋圣台。走进南京总统府,朱柱黄墙仍是旧时模样。静谧之中,却仿佛听到激荡在伟人心中的千军万马。孙中山铜像目视前方,嘴角勾勒出坚毅,眉头却凝重深沉。

  令人遗憾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帝制在孙中山眼前终结,但他却仅做了很短时间的临时大总统。清帝退位当天,临时大总统一职也请辞在即。当晚,很少喝酒的孙中山听闻清帝退位的消息后,醉倒在总统府的宴请中。

  回过头来,以历史的眼光回顾近百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南京这座城市既是革命党人的梦想成就之地,又转瞬间成为革命未竟之地。然而,孙中山此后仍坚守于此,这位已绕行地球四周的革命先行者,甚至在弥留之际,千叮万嘱要安息于紫金山的绿水之间。也许,是因为这里有着革命烈士的英魂;也许,仅因为这里是南京,是他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而又请辞的地方。

  想起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他本欲以南京为起点,将建国之计画成方圆:“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当夫长江流域东区富源得有正当开发之时,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但百年大潮中的南京终究没有完全按照这一规划演进,历史给了南京另外一个“未可限量”的答案——时至今日,当年孙中山寄予厚望的“将来为大计划中长江以北一切铁路之大终点”的南京浦口火车站,虽在2004年熄灯停运,但南京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京火车站和南京南站崛地而起。孙中山的期望也许是一种另类的预见,正宣告南京这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充满着永不消弭的活力。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撼全国,革命烽火漫天遍野,而南京走在全国前列,奋起呼应。1911年11月8日,徐绍桢统领新军第九镇(相当于师)在南京秣陵关发动起义。1911年12月2日,南京完全光复。随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南京,在孙中山心中有着不寻常的地位。逝世前,中山先生明言:“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中华门开,南京光复

  1911年11月8日,徐绍桢统领新军第九镇发动的起义,由于行动仓促和弹药不济,遭遇失败。但南京光复的序幕一旦拉开,就不能阻挡万人之兵卷土重来。11日,徐绍桢任总司令的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在镇江成立。一封檄南京文,低沉而激昂地昭告天下:“洗二百年来之奇辱,会看赤日之再起,拯大千世界之沉疴,快捣黄龙而痛饮。”

  那一夜,高险峻城中一片枪林弹雨,联军将士们却一路高歌,逼得两江总督张人俊与江宁将军铁良落荒而逃。当两人知道南京不可再守后,急急请来美籍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帮忙,用软兜将他们从鬼脸城上坠出城外,登上日本兵舰逃亡上海。凶猛如江防营提督张勋者,亦匆匆率其残部卫队渡江北逃。

  1911年12月2日,南京光复之战完胜告终。清军在长江上的最后一个据点被连根拔除,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朝竟在最后一役如此不堪一击,似乎早已预示历史的轨迹。

  700条政府公文护国护民

  中国上下五千年漫漫征程,在1912年元旦,迎来了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成立中华民国。鉴于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只有大总统,而无副总统,宋教仁提议应加此职,后黎元洪得17省代表票全票当选。

  成立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即刻投入了日以继夜的超负荷运作中。

  首先,孙中山痛斥军风混乱,颁布了“约束士兵”临时大总统令,安抚民生:“或有不肖兵士,藉稽查为名,私入人家,擅行劫掠,以至行者为之戒途,居者不得高枕。此皆兵士约束不严,警察诘奸不力所致……命陆军部总长黄兴速筹防范方法。”

  此外,外交事务也纷繁复杂。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只短暂地存活了三个月,但已经处理了印尼华侨受迫害的事件,办理了上海、厦门等地外国租界会审公堂及设立华洋裁判所等事关国家主权的外交事件,还推行了禁烟禁毒事务及与英法德俄等国的交涉等多项外交活动等。

  泗水华侨事件处理得相当出色。1912年2月19日,荷属爪哇岛泗水市华侨走上街头,庆祝中华民国的成立,但荷兰殖民当局竟派军警武力干涉,开枪打死华侨三人,伤十余人,百余人被捕。

  消息传至国内,群众愤怒声援,南京临时政府即时采取了积极的护侨行动,迫使荷兰政府不得不释放所有被捕者,并答应了中方提出的条件。

  内忧外患之下,临时政府的压力巨大。翻阅目前最新整理的《南京临时政府遗存珍档》中,公文总计数量约700条(件),无一不反映出当时剑拔弩张的形势。其中,不乏与袁世凯针锋相对的公文往来。

  到请辞大总统一职时,孙中山已是心力交瘁,但他依然为国家奔走。陈其美描在《致黄兴书》中描述为,“欲率同志为纯粹在野党,专从事扩张教育,振兴实业,以立民国国家百年根本之大计,而尽让政权于袁氏”。

  孙中山遗愿葬于紫金山

  1925年初,寒风阵阵,枯叶已落。孙中山在北京因肝病动过手术后,病情愈发沉重。

  一天,守护在旁的宋庆龄、孙科、汪精卫、何香凝、张静江见其昏睡了,急着悄声议论起其后事。汪精卫提出:万一总理不测,是否就葬于北京景山为妥。

  岂料,弥留之际醒来的孙中山听到了此话,他急切地连声说:“不对,不对,我要葬在紫金山。”在场者对孙中山突然启口无一不感到诧异,对要葬于紫金山一事一时面面相觑,个个茫然,只能连声应许。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59岁。当时,很多人不知道紫金山在何处。这时,陈去病说:“就是明孝陵所在地钟山。”原来早在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与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等随员到南京东郊打猎,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处)下马休息时,孙中山举目环顾远处群山和脚下秦淮的壮美景色,感叹道:“待我他日辞世时,向国民乞上一抔土,以安置躯壳耳。”钟山裸露着断层的紫色砾石,在阳光照射之下,远望呈紫,所以又称“紫金山”。

  此后,陈去病专门陪同宋庆龄、孙科等上紫金山踏勘,最终正式确定了紫金山中部小茅山南坡为孙中山的墓地。1929年6月1日,已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举行了盛大而庄重的奉安大典,将暂厝于京华的孙中山遗体南移归葬紫金山,了却了他的遗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