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纪录片《辛亥》手法新颖 资料搜集“掘地三尺”

2011年10月17日 10:15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纪录片《辛亥》手法新颖资料搜集“掘地三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纪录片《辛亥》历史资料翔实表现手法新颖

  扮历史边缘人 口述辛亥革命

  当你看到濮存昕、张志中、李洪涛、丁志诚等演员出现在正在热播的《辛亥》中时,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电视剧,那你就错了。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该片表现手法让人耳目一新,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片子惯用的重回故居、旁白史料、采访后代等套路。来自北京人艺的演员分别扮演外交家、时评家、记者报人等民国时期的“当时人”,口述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用讲述的方式带领观众回看“辛亥革命”。

  新意:以当时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

  《辛亥》由北京电视台打造,旨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目前正在北京卫视、公共·新闻频道播出。在日前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就观众最热议的形式问题,总导演袁子勇告诉记者,“我最早看过一部叫《南京》的纪录片,受到启发。不同的是,《南京》中有亲历事件的幸存者,但《辛亥》没有。如何去表现,就想到了演员角色扮演;此外,在策划筹拍《辛亥》之初,也考虑到观众不太接受灌输的方式,团队主创们有意尝试区别于模式化的表现手法。”用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边缘人、普通人的视角去讲述当时的大事件无疑能让观众有更多共鸣。总撰稿祝勇的创作体会是,“很多纪录片中,像孙中山、袁世凯、隆裕太后等都是历史中的政治符号,观众都是抱着猎取历史知识的目的去看,和他们在情感上是没有呼应的。《辛亥》着重在细节和人性化的视角去表现。”

  至于邀请濮存昕、李洪涛、丁志诚等北京人艺演员出演,是否是从收视率的角度考虑呢?袁子勇坦言,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全部因素,“如果单从收视出发,去请那些一线的影视大腕效果要更好,在拍摄期间我们也的确请过,但试过之后发现那不是片子想要的感觉。最后决定全部起用北京人艺的演员,一是他们台词的功底扎实,二则他们的风格很统一,也正是我们想要的。片中历史讲述人的定位都是那个时代的观察者,像报人、时评人等,他们是游离在时代边缘的人,后人对他们并不熟知,所以不会去挑剔演员像不像本人。”

  争议:既避免资料堆砌又要真实性高

  播出之后对于如此创新,引发一些质疑实属正常。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王开玺老师指出,“怎么样在片子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角色扮演是虚构的,而他们讲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解决得太好,刚开始看时会有些混淆。”不过王老师对该片的新颖形式也是称赞有加,“以文学家的眼光去看历史,请演员扮演‘当时人’,以他们的视角去讲历史,从而避免了死板的资料堆砌;但又不同于只要求情节好看的电视剧,纪录片对真实性要求很高,《辛亥》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是生动的、有深度的。中国的历史事件有一种是文学家的,有一种是史学家的,比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又往往是文学家的。《辛亥》比较准确地把握到了两种视角的平衡点。”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雷颐认为,“《辛亥》改变了以往纪录片惯用的宣讲模式,它或许能让受众的欣赏习惯开始逐步改变。”

  《辛亥》新颖形式是凸显的,但若没有大量的、丰富史料的支撑,无外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据主创介绍,他们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称得上是掘地三尺,“筹备期的工作有一年之久,基本是掘地三尺,有大量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法国阿尔贝·肯恩博物馆等找到的珍贵文字和影像史料,甚至包含在国内首度曝光的,像1918年,中国在‘一战’胜利时在太和殿前的庆祝场面,之前都没见过。”

  晨报记者 冯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