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小玲)老舍的一生与都市有着重要联系,都市成就了老舍,老舍塑造了都市。为此,前昨两天,中国老舍研究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 “老舍与都市文化高峰论坛”,与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究了老舍及其创作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新文本
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关纪新、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仓桥幸彦、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上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等参加了研讨会。关纪新认为,老舍的早期作品多以旧北京旗人的道德尺度来观察世间人物,而其中包蕴的旧京人文审读又预示了老舍针对古都北京、针对古族中华的文化批判。上海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教授认为,老舍的散文常用对比的方式描述其对于城市的印象,又常常抓住具有特点的事物以真挚的语言展开描绘,从而展现了城市的特点和作家的真性情,使老舍散文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都市写照。
苏州大学汤哲声教授认为,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的新文学和通俗文学开始分道扬镳。老舍先生创作了大量市民文学,客观地描写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在题材和价值观念上与“五四”新文学作家有不同的批判立场,“老舍式”的新文学给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增添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新的文本。
《剑北篇》创造诸多第一
除了《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长诗《剑北篇》也是老舍先生的重要作品,它记载了老舍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但目前对这部作品研究甚少。
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舒乙认为,老舍先生雄心勃勃要写万行,最后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但它的艺术成就不容忽视,这是所有新诗中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陕甘宁解放区。他认为,《剑北篇》特点在于:“行行押韵,一韵到底”,涉及的中国城市最多,老舍创作这部作品耗时165天,期间到过74个城市,因而也是描写各地景色最详细的作品。作品紧扣现实,是老舍先生将现实和理想高度统一的心血之作。
纽约经历不再是空白
老舍先生曾在美国纽约生活过,但是,他住哪里?一个人如何生活?这段经历不仅是研究的空白,也成了亲人们心中难解的疙瘩。老舍先生的女儿、老舍纪念馆馆长舒济在论坛上透露,这些年家人利用一切机会收集相关史料总算有所收获。老舍先生当年是住在纽约西83街118号的二层,往东距中央公园仅300步之遥,他每天都会去公园打太极拳。
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找到了《四世同堂》英文版译者艾达·普鲁伊特的档案,他当时住在纽约西93街103号,和老舍先生的居处仅十分钟路程,这就佐证了老舍先生每天晚上去艾达·普鲁伊特住所一起翻译《四世同堂》的可能性。而在档案里还发现了 《四世同堂》的完整打印稿,上有老舍先生修改的手迹以及帮助读者理解人物关系的注解。
艾达·普鲁伊特曾在中国山东居住,能说中文但不识中文字。种种迹象表明,《四世同堂》的翻译,是老舍先生先节译成英文再口授,由艾达·普鲁伊特用打字机记录,老舍先生再做进一步修改。可见,虽然《四世同堂》译者署名是艾达·普鲁伊特,其实老舍也花费了很多心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