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小剧场戏剧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势头很强劲,仅今年就举办了两次规模较大的小剧场戏剧展演。北京在两个月的时间里集中演出了30多台(场)剧目,这次展演为小剧场戏剧搭建了一个展示艺术风格的平台,是小剧场戏剧演出的一次集中亮相。小剧场戏剧展演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戏剧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为探索中国戏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付出了努力。同时也对提高小剧场演出水平、引导小剧场创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剧场演出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专业戏剧话剧院团、艺术院校、民营院团、文化公司、工作室(坊)、文化馆、群艺馆等组织机构。这些组织机构中有一大部分是民营的,有些虽然挂靠公有单位,其实是个人的工作室。如此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小剧场演出,可见小剧场的确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小剧场不仅仅属于话剧,其演出的形式和风格多元,其中有话剧、戏曲、音乐话剧、音乐剧、实验戏剧、探索戏剧、方言剧、独角戏和校园剧等多种形式,可谓品种繁多、内容丰富。
小剧场最大的演出特点就是剧场小,票价便宜,演出灵活,青年观众参与性强,演出形式自由,不拘一格。参与人员包括专业和业余的,谁都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实现人生梦想、或实现其艺术主张。近年的小剧场演出产生了一些好作品,如话剧《问剑》《隐婚男女》、实验戏剧《自选题》、微型剧目《乡亲,乡情》、豫剧《伤逝》、戏曲《还魂三叠》、淮海小戏《风雪之夜》、柳琴戏《拾荒女跳井》等等。除了这些剧目之外,小剧场演出还有改编自古今中外名著的作品,如话剧《安提戈涅》、古典青春剧《牡丹亭》、京剧《马蹄声碎》,也有实验性很强的《迷偶》《可以睡觉》《最后只好停下来》等。还有追求喜剧效果、浪漫效果的等等。绝大多数作品注重娱乐性,有很强的剧场效果,观众反应热烈,满足了观众观看戏剧的愿望和要求。小剧场戏剧是中国戏剧民间性传统的又一种存在方式,伴随着文化进入到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这种民间性很强的演出方式就一定会蓬勃而生。
小剧场的演出形式与大剧场演出相比较,观演距离拉近了,甚至有时没有距离,演员就在观众眼前表演,并与观众交流,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感,演出中的参与性又反过来刺激了他们的欣赏兴趣。小剧场演出中的很多台词都是生活中的语言,或者是网络语言、流行语言,观众非常熟悉,容易引起共鸣。另外流行歌曲在小剧场中随意穿插,在演员演唱的同时,观众也会与剧中的演员一起忘情地歌唱,使整个剧场气氛非常热烈。小剧场的经济投入少,排演周期短,有一定的票房回报。但是,目前小剧场还处在一个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没有严格规范、没有标准、自由度很强,有好作品但整体还不成熟,在剧作内容、表演方式、题材选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小剧场演出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本问题,其中有一些无厘头的作品,作者创作思想不明确,注重娱乐又没有娱乐起来,观众不明白作品要表达什么。还有一类作品内容苍白,主题弱化,想表达的意思并没有表达清楚,形式花哨,大于内容。有些作品虽表现积极向上的内涵,但是表现的既不生动、也不感人,流于浅薄,揭示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些表层现象。或用很雷人的语言取悦观众,或试图用观众并不舒服的肢体语言、流行歌曲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有的表导演不顾观众的感受,不管观众理解不理解,从概念出发,我行我素,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小剧场演出需要积极引导,专业院团应该在未来的小剧场艺术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专业院校和剧院团的小剧场整体水平比较高,演员表演规范,剧本质量高,形式上有追求。戏曲小剧场演出整体水平也比较高,一方面演员有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又有长期训练的表演功力,另外,文本也比较成熟。而有些民营剧组整体演出水平还比较粗糙,有的单纯追求票房,又缺乏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效果。所以,小剧场的主创人员要加强文化修养,提高艺术鉴赏力、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特别要提高戏剧文本的水平。对小剧场演出来说,“剧本是一剧之本”的原则同样适用。那些根据名著改编的作品,编导一定要对经典有敬畏之心,要正确理解原著精神,正确塑造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在表演上要有分寸感,不能用后现代的观念去解构经典,更不可卖弄噱头,以低级趣味的情节招揽观众,引起观众对名著的误读。对于演出时间较短、演出人员较少的小剧场戏剧来说,很难容纳经典名著厚重的人文内涵。经典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遗产,如果搞不好,不如暂且不搞。另外,小剧场演出中演员表演水平的参差不齐、舞台设置的不知所云、一味追求票房等问题,都是小剧场艺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小剧场是最贴近青年观众的一种演出方式。小剧场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正确的做法就是以优秀的剧目引导小剧场演出,加强创作引导,促进健康发展。(何玉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