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0月20日电 题:中国儿童剧缘何变成“失落的市场”?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因为想陪5岁的儿子看一场儿童剧,29岁的上海白领许静宁在票务网上点击着鼠标。可是搜索了半天,屈指可数的十来个剧目大多题材老套,像《黑猫警长》、《龟兔赛跑》等,都是许静宁小时候就看过的。“我儿子平常都看《阿凡达》和《变形金刚》之类的,这样的剧目实在没法满足他。”
记者发现,正在此间热闹举行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的儿童剧新剧却只有一部《成长的快乐》。该剧也因此吸引了此间不少年轻父母的瞩目。艺术节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鸣也准备带孩子去看,“现在好的儿童剧太少了。”她对记者感叹。
与今年艺术节期间种类繁多的音乐会、话剧、歌剧、社区文化活动相比,适合孩子观看的演出实在少得可怜。而事实上,在上海乃至全中国的时下整个演出市场中,儿童剧所占的比例都相当小。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内地的儿童剧制作演出机构都在艰难维持,多数依靠学校包场,演的也都是经典的“样板戏”——多数是“80后”小时候就看的题材,定位为“低幼儿童”,实在无法吸引现在与电脑一起长大的中国孩子。
相比之下,而今西方国家的剧院却越来越重视儿童剧。在此间举行的艺术节论坛上,德国莱茵国家歌剧院总监马克·克雷梅透露,该剧院每年都为儿童制作一部歌剧。前年是《阿拉丁和神灯》,去年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今年是《穿靴子的猫》,这些剧目的作曲者都是大师级的。
“让孩子从4、5岁开始了解流行乐以外的其他音乐,我认为很重要。”马克·克雷梅说,诸如莫扎特的《魔笛》等,也是欧洲剧院的常演剧,吸引着各年龄段的观众。
据称这些剧目都获得巨大成功,孩子们和父母甚至祖父母一起前来观看。马克·克雷梅认为,这将把更多年轻人带进剧院,启迪他们的音乐灵感。
按理说,儿童剧领域也应该是中国演出机构的“必争之地”。儿童玩具、服装动辄数百、上千元人民币,商家照样赚得盆满钵满;而有“童话大王”之称的郑渊洁,则年年占据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前几位,足以证明此间儿童文艺市场的惊人潜力。
业内人士注意到,过往来沪演出的那些受欢迎的迪斯尼剧目,剧场内的观众大人孩子各占一半。或许从一些西方国家剧院的成功经验中,中国的戏剧制作人可以获得一些启迪:儿童剧并非仅仅局限于儿童,而应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而“成长”,也完全可以做到“全家通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