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英雄》 封面
———读罗时汉《城市英雄》
文\本刊特约撰稿 章开沅
读书札记
辛亥革命时期那一代仁人志士是理应受到尊敬的。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自动地肩负起祖国的安危,以天下为己任。多少人去国离乡,抛妻别子,牺牲个人的家庭幸福生活,追求祖国的独立富强。即使是远涉重洋,去国万里,他们也是日日夜夜关注民族的命运,时时刻刻倾听祖国的呼唤。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却没有迷恋于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他们的思想、感情乃至于整个生命都与祖国的命运融为一体。生在中国是否幸福?据此山河绝好之大舞台,是奋发有为还是蹉跎岁月?这些提问仿佛狮子吼,不仅在当年有力地叩击着千千万万爱国志士的心弦,就是现今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难道不也应该以此扪心自问吗?
作家罗时汉《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10月)为我们打开辛亥革命宏大的历史画面和精彩细节。也为这些问题提供自己的解答。
人所共知,无论古今中外,新社会的诞生和旧社会的灭亡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残酷的较量。这是由于旧社会虽然腐朽,然而毕竟早已形成一个完备的国家机器,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而新社会则有一个从幼弱到成熟的漫长过程,同时也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前进道路,然后才有可能最终取代旧社会。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当年的辛亥志士通过一场并非彻底的革命,就能建成一个完美的长治久安的民主共和国。历史表明,他们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们的无可磨灭的勋绩乃是为这个历经百年的巨大、复杂而又深刻的社会改造工程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们仅仅是走完第一步,他们也只能走完第一步,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代替后人去走完第二步乃至第三步。
但无论如何,辛亥时期革命志士无愧为新世纪创造历史的英雄,他们和人民群众一起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其历史意义不仅在国内极为深远,而且在亚非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后世的人们把孙中山称作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个伟大领袖人物;把辛亥革命称作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腾飞、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发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鄙薄自己的先辈,更没有理由讥笑他们的幼稚与失败,因为我们现在仍然是走着他们没有走完的路,何况我们的征途中也不断出现着失误与挫折。正如一个犹太学者亚伯拉罕·赫切尔所说的那样:“我们是一个记忆永存的民族,一个忘记过去就无法认知现在的民族。”辛亥革命时期的大思想家章太炎早就说过:“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不讲历史,昧于往迹,国情将何由而给?”他把历史称为“今日切要之学”,并且努力从历史遗产中寻求激发爱国主义的精神资源。
辛亥革命不是少数人的事业,它是数以万计的知识分子群体共同发动和推进的。因此,无论是研究革命运动,或者是研究社会思潮,都不能把眼光局限于个别领导人,应该把视野扩大到更多的人群。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胜利,乃是三股潮流合力作用的结果。一是革命潮流,一是立宪潮流,一是群众自发抗争潮流。革命潮流自然是历史的主要潮流,但风起云涌的下层群众的自发抗争,以及其引发的社会大动荡,毕竟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原始破坏力。也正因为有见于此,革命党人才把自己定位为:“实下等社会之的托命而上等社会之替人也”;而自己的职责则是:“提携下等社会以矫正上等社会”,“破坏上等社会以卵翼下等社会”。
“首义文化”是武汉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是地域历史文化即荆楚文化的延伸和传承。追溯荆楚文化的特质,有人用五句古语来概括,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惟楚有才,深固难徙”。正是这些文化基因熔铸了武昌首义志士的人格,从而创造了划时代的壮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首义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个词语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但用于群体之说源自武昌首义的志士,也符合荆楚历史文化的精神,可以界定为辛亥革命的特色,它所具有的现实价值,就是要敢于创新、抢抓机遇。罗时汉《城市英雄———武昌首义世纪读本》所展示的“首义文化”将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它不仅属于湖北武汉,而且也应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珍视的遗产和财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