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辛亥志士郑彼岸:一生乐善好施 只干革命不为官

2011年10月25日 16:2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辛亥先贤南粤身影 投身革命身先士卒 学识渊博成就卓著

  郑彼岸:革命志士两袖清风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文 丁庆林/图

  仲秋时节的一天薄暮时分,记者来到中山市郊的火炬开发区张家边,希望在五马峰山下的濠头乡一带寻访到辛亥先贤郑彼岸留下的一些史迹。然而,几经辗转,仅见到“濠头乡”牌坊、“浦江世泽”牌坊、五峰书院等处,再无法找到郑彼岸及其家族在此地留下更多的繁盛。

  得知记者到濠头村寻访,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感慨万端地说,郑彼岸及周边亲朋好友笃信无政府主义数十年,投身于社会改革、民主革命以及教育和文史事业,早已无暇眷顾祖业。

  在郭昉凌看来,郑彼岸一生深受两位同乡的影响:一是孙中山,他东渡日本留学时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受命返乡创办报刊,宣传革命,组织群众响应起义;二是刘师复,在家乡他即与刘师复等人结社宣传社会变革,并一同赴日留学,后来还参加刘师复组织的“支那暗杀团”以及“晦鸣学舍”等,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

  但与孙中山壮士未酬、刘师复英年早逝不同——郑彼岸直到1975年才去世,享年96岁,披览了近一个世纪的时代风云。除辛亥先贤的身份外,他还是一位文史专家,当年曾主持编修县志,解放后还出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百年功名,尘埃落定。在中山籍学人的心目中,郑彼岸清俊高雅,因有赤子之心受人推崇,更以学识渊博令人钦敬——由于勤于历史考据,治学严谨,坚持不懈,故精通古学,卓有成就。”郭昉凌说。

  结识孙中山 加入同盟会

  郑彼岸自幼聪慧过人,少年负有“神童”之誉,参加童试中案首(秀才第一名)。由于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郑彼岸又因受维新思想影响,对清朝封建统治十分不满。

  在一次演讲集会中,郑彼岸举起辫子说:“此豚尾耳。”举座皆惊,而郑彼岸则神态自若。当时,他已与刘师复等志同道合的友人,在故乡香山(今中山市)县城石岐结社宣传社会变革。

  为寻求拯救国家于危亡的道路,郑彼岸没有为功名所累,他追随时代潮流,于1904年与刘师复、林君复、郑仲超等7位香山籍同乡东渡日本留学。其时,郑彼岸与刘师复、林君复一同受到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曾主编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会刊的赵德均说,1905年7月孙中山离开欧洲再渡日本时,郑彼岸等人才有机会结识孙中山,聆听其演说。当时,孙中山正与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的代表酝酿,筹备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郑彼岸、刘师复、林君复等人在宣传和组织工作方面不遗余力,同盟会成立,他们几人一同加入,成为最早的一批会员之一。

  加入同盟会的第二年,郑彼岸、刘师复、林君复以及另一个同学郑道实,受孙中山委派,回国作武装起义的准备。

  郭昉凌说,郑彼岸、刘师复、林君复这三位追求理想的同乡至交,犹如“三剑客”:在香山,以郑彼岸为主,创办《香山旬报》和进德女学;在香港,以刘师复为主,创办《东方时报》;在澳门,则以林君复为主,组织“醒同仁”剧社。

  据同时代人忆述,郑彼岸投身革命胆识非凡、锐气可嘉:他在《香山旬报》上口诛笔伐,用文章抨击和声讨腐败没落的清廷,以唤醒民众。当时,由于《香山旬报》宣扬民主革命,报贩都不敢派送,郑彼岸则走上街头,亲自派发。

  营救刘师复 参加暗杀团

  在赵德均看来,危难之处显身手,尤见郑彼岸品行高洁。郑彼岸一生中营救数人,一位是清末被人诬控的青年徐桂,一位是他的同志刘师复,还有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位年轻共产党员。

  “特别是在施手营救并肩作战的同志刘师复过程中,体现出了郑彼岸非凡的胆识和勇略——在当时‘匪’与‘戡乱’的关口,郑彼岸照样是非分明,无所畏惧,从容谋划。”

  赵德均说,1907年,刘师复在广州谋刺水师提督李准未果,被清廷以革命党嫌犯为名抓捕归案,后因证据不足被判回原籍香山县监狱关押。刘师复壮志未酬却身陷囹圄,令郑彼岸忧心如焚。为此,他奔走号呼,联络香山知识界知名人士数百人具名禀保,在其苦心运作和推动下,1909年12月9日,刘师复终于得以出狱。

  1910年2月中旬,刘师复与朱述堂、谢英伯、高剑父、陈炯明、程克等人聚议组织暗杀团,设机关于香港般含道十六号,定名“支那暗杀团”。这年春天,郑彼岸转赴香港加入了“支那暗杀团”。

  是年冬,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刘师复为完成其未竟之事,与丁湘田、程克再到北京。郑彼岸当时正在京城主编《京津日报》,刘师复即与郑彼岸取得联系,郑彼岸欣然应允。但这一暗杀行动,却因程克的中途变节而功亏一篑,郑彼岸、刘师复等人只得怆然南返。

  辛亥革命后,1911年冬,全国虽多已光复,但清廷仍拒不交权。刘师复遂同郑彼岸、丁湘田,北上再图刺杀载沣。抵达上海时,适逢从北京出狱的汪精卫。汪精卫告诉刘师复等人,南北正在议和,清廷将被迫退位,北上刺杀已无必要,刘师复、郑彼岸等人再次作罢。

  举义香山县 进军广州城

  1910年,风云翻覆的前夜,根据孙中山的指示,郑彼岸、林君复以及从南洋回来的谢英伯、林了浓等人会合,在澳门建立中国同盟会南乡统筹总支部,全力以赴准备策动香山起义。新任主盟人林君复与莫纪彭、何振、郑仲超等负责策动驻在前山的新军,郑彼岸等负责策动驻在香山县城的防营、团练。

  郭昉凌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广东方面驻香港同盟会机关决定先在香山县发难。当时议定,由林君复、林警魂两人主持澳门同盟会总机关工作,由林君复、莫纪彭、何振、郑仲超负责策动驻前山新军,郑彼岸等人负责策动石岐城防营及附近各乡绿林。

  获知武昌起义成功后,当地绿林首领李就成、伍顺添等突袭小榄团练局,全镇高竖反正白旗。小榄起义成功消息传到澳门,以前山镇恭都小学堂(后改称凤山小学)为活动基地的党人,与驻军营长任鹤年取得联系后,于11月5日傍晚,前山城遍竖白旗,就在兵不血刃情形下起义成功。次日众人推举任鹤年为起义军司令,何振为副司令,立刻向石岐开拔,配合小榄义军进攻石岐城。

  郭昉凌说,前山起义成功后,林君复立即兼程返抵石岐,在正薰街萧宅召开党人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全县起义,并派人奔赴各乡,通知立即向石岐进军。统军人物有的是华侨,有的是学生,有的是绿林豪杰,各队人马先在龙王庙集合,分成两队,一队由梁守统领由南门入城,一队由郑彼岸统领由西门入城。革命军接管政权后,18日在石岐高氏大宗祠设立民政部,公推郑彼岸、高拱元和一些士绅主持民政事宜。   

  19日,以前山起义军为骨干,编成“香军”,仍由任鹤年为司令,何振为副司令,莫纪彭为参谋长,即日由郑彼岸、林君复统领向广州进发,驻扎在西关一带,由于军纪严明,深得市民欢迎。

  辞官不居功 名利身外物

  郑彼岸一生淡薄功名利禄,他放弃高官的事迹,广为乡人所传诵。

  其一是1912年,郑彼岸因策动香山民军起义有功,被委任为香山县长。他接到手令后却不赴任,而去活动当时的士绅举行民选县长。由清代开海禁起,香山便一直是官场中人羡慕的地方,不少达官贵人不惜纡尊降贵争当县长,视之为肥差美缺。在买官和钻营之风甚盛的大环境下,郑彼岸不但不居功作进身之价,反而放弃肥缺,甘愿过清苦的生活。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传为美谈。

  其二是1946年,郑彼岸对县政府给他的县参议员一职,在报上登出启事,声明不当,而乐于接受担任实干的文献修志工作。

  郭昉凌介绍说,郑彼岸一生乐善好施,扶助弱小,曾创办保育善会,帮助孤苦百姓。他飘泊美洲20多年,挣得的钱全部施予穷苦大众。归国时,除百余卷书压囊外,只得两袖清风。

  抗战期间,郑彼岸在乡下生活清苦,但朋友、师生遇到困难,他总会有求必应,倾囊相助。抗战胜利后,石岐郑族重建祠堂,郑彼岸利用这个机会,办起义门小学,专门吸收贫苦儿童,并自任校长,曾将一个学期的薪金捐出。当时,岭南大学澳门分校欲聘请郑彼岸为教授,但他为了办好家乡的学校没有答应,放弃了月薪500元葡币的差事。 

  生平简介

  郑彼岸,1879年生,又名岸父,号伯瑜,广东香山(现中山)人。曾赴日本留学,遇孙中山并接受其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在日本时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1906年与林君复等衔孙中山命,负责策划香山起义。1908年创办《香山旬报》,以文章声讨清朝。1910年,曾参加刘师复秘密组织的“支那暗杀团”。1911年,回香山组织群众响应起义,县城光复后又与林君复共率香军支援省垣光复。民国政府成立后,婉辞香山县第一任县长之职。1914年,因受通缉而逃往美洲,飘泊20余年。1937年受邀回国主持编修县志。抗战时期迁居香港。1946年,再次受聘主持修志。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75年病逝,终年96岁。

  专家评说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一身文武

  乐善好施

  郑彼岸出身书香,年少聪颖过人,乡里童试,荣登“案首”,饮“神童”之誉。然性格“反叛”,曾写打油诗讽刺族规,引起乡绅父老不满,遭父亲严打。

  愤于清廷的腐败统治,郑彼岸在演讲集会中,手指脑后的辫发说:“此豚尾耳!”为寻求救国道路,1904年,他与同乡刘师复、林君复等七人东渡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衔孙中山命,负责策划本邑起义。

  因留日期间向往无政府主义思潮,郑彼岸返乡后,创办《香山旬报》,宣传平等、革命思想,提倡社会风俗改良。1909年,为营救被诬撰入狱的同乡徐桂,北上京师,受聘《京津日报》,秘密活动,因刊载幸德秋水事迹,为清廷通缉,转赴香港。后又联络家乡知识名流数百人,为营救刘师复奔走呼号。

  1910年,遵照孙中山意旨,郑彼岸与谢英伯、林了浓等人在澳门筹建同盟会南乡统筹总支部,筹划反清活动。武昌事起后,领导发动香山起义,事成,率“香军”兵发广州,进驻西关,军纪严明,深得市民欢迎。二次革命期间,郑彼岸创办《讨袁日报》,声援革命,为袁政府通缉,被迫流亡美洲。

  “干革命不为官”,这是郑彼岸坚守的人生信条。民国成立后,郑彼岸多次拒绝出任县长、议员之职。他一生乐善好施,扶助弱小。1936年从海外归国,变卖全部家当捐助地方教育事业,致力于地方史志编撰工作。其治学严谨,贯通古今,成就卓著。

  人物访谈

  郑彼岸之女、104岁的郑淑然忆述:

  “香山起义开城门的就是我父亲”

  “香山起义第一个开城门的人,就是我父亲。我父亲郑彼岸,最有名了。”现年104岁的郑淑然指着一张一直保存在身边的合影照片,谈吐和思维还相当清晰。

  日前,记者在郭昉凌大姐的引领下,在中山市孙文中路月山里21号一栋不起眼的小楼中见到了这位百岁老人。老人满头银发,一双小眼睛亮晶晶的,甚为好客和健谈。郑阿婆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睡觉或是找朋友聊聊天,过去每天还看看电视,但自从4年前腿跌伤后,就没有心情看电视了。

  郑淑然是郑彼岸唯一的子嗣。她出生时,郑彼岸还专门从广州城请来两位医生接生。“但父亲一辈子忙于革命和工作,呆在家里的时间很少。我父亲出生在一个中农之家,虽算不上富裕之家,但也是有房有田的。”

  在郑淑然的印象中,家族中她父亲郑彼岸最出名了,概因他早年投身革命,参加了推翻清朝的革命事业。“香山起义时,第一个开城门的人,就是我父亲。后来,清政府通缉父亲,他被迫远走他乡,流落加拿大等地20余年。等他回国时,已开始搞宪政。解放后,父亲出任过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一位明史方面的专家。”

  郑淑然说,她自己有点像父亲,很清高,有气节,有钱也不要。比如,她的户口在澳门,原来在澳门教书,政府每月都有发放社会保障金,她都不去领,直到腿跌伤后,她才开始领。

  岁月已远,老人健在,并清楚地忆述着自己父亲革命一生和做事为人的点点滴滴,令人心生无限的温暖和感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