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陵寝爱好者组织称4年间北京周边墓碑损毁逾两成

2011年10月27日 19:15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热播的穿越剧《步步惊心》,让清朝康熙十三子等角色再次进入人们视野,有女粉丝专门坐长途车跑到保定涞水,在亲王园寝内写下祭文并焚于墓前。

  北京陵墓园寝遗址调查小组当时见证了这一幕。这是一个由陵寝爱好者组成的民间团体,记录北京及周边省市的田野遗存陵墓。

  与女粉丝不同的是,他们经过考证完成论文,通过博客向网友详解“十三阿哥”坟墓现状,其点击量迅速突破30万次。

  记录这些明清民国田野石刻名坟的同时,却也见证了这些“非著名”墓葬及历史遗迹的消失。4年间,远郊区县田野石刻墓碑至少丢失、损毁或移动了20%。

  探墓    民国代总统地宫 物品遭偷盗

  这些陵寝爱好者,几乎人手一份各区县的“县志”,不放过村子曾经有坟墓的蛛丝马迹。一到假期,他们便驱车到各郊区村探访,从村民口中“挖”出传说中的墓碑遗址。

  上周日,记者跟随陵寝爱好者来到位于门头沟区的周自齐周氏墓园。相机、手电、拓碑棉、尺子,探墓工具一一尽列,没有传说中的“洛阳铲”。

  周氏墓园坟墓宝顶直径4米,下部为大青石砌成的圆柱形底座,上部用水泥封顶,呈半球形。陈晨解释称,具有典型的民国早期风格。

  周自齐曾任北洋政府财务总长兼盐务署督办,并担任过10天的民国代总统。1923年死后,家人在门头沟为他修建了占地3万平方米的墓园。

  墓园石牌坊上有民国总理、交通银行创始人梁士饴的题字,园内野草已有一人多高。

  成员们逐个猫腰钻进一米多高,宽不足0.8米的墓道。墓道内阴暗、潮湿,石壁上渗出水珠,地上随处可见粪便,虽然天气已经寒冷,但是墓道中仍有蚊虫在手电筒发出的灯光中飞舞。

  爬行近10米后,爱好者进入一座15平米的“地宫”。据称,“地宫”文革时期遭到两次破坏。盗墓者不但将地宫内的物品偷盗一空,甚至还在地宫正中央又挖了一个足有三四米深的深坑。

  探墓者发现,地宫东北角墓道有加长痕迹。他们重新进行测量,记下加长墓道的长度、宽度,研究其可能对地宫造成的影响。“一旦大水灌进来,整个墓穴有可能完全倒塌。”

  走访    15名成员 走访周边200多处陵寝

  2007年,陈晨及同伴组成了北京陵墓园寝遗址调查小组,至今有15名成员。

  4年间,他们拍摄了50多万张图片,记录了50多万文字,考察了200多处明清民国陵寝,包括60余处王爷坟、10多座公主坟以及数十座大臣、诰命夫人、太监、民国高官墓,其中20多处坟墓不在区县文物部门记载范围之内。

  陈晨介绍,他们研究的坟墓大多位于荒郊野岭,部分虽上不了文物保护名单,但仍不失为精美的艺术雕刻,且大多数墓碑主人生前地位赫赫有名。目前唯一的保护力量只有当地村民。

  “这是个大官的墓,你们得照看好了。 ”碰到村民,他们就会向人家宣传保护古迹。但结果多半是,话没说完,村民拔脚便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

  发现    4年间 远郊区县墓葬损毁超20%

  没人能阻止这些田间坟墓消失或被移动和损毁的命运。陈晨说,经走访,他们发现各个区县的墓碑石刻均存在自然损坏和人为偷盗情况。

  2008年,他们第一次来周氏墓园,牌坊前有两个巨大的华表;2010年,再次来到这里,华表已经倒在地上;2011年,华表已不见踪影,地宫还出现了新的盗洞。

  怀柔青龙湖畔曾有清代惠亲王绵愉的墓碑,陈晨他们曾专门对墓碑进行了拍照;仅两个月后,当他们再次来到青龙湖,3米多高、1吨多重的墓碑竟然不翼而飞。村民回忆,墓碑在一个中午被盗。

  2009年,小组成员“老五”偶然在江苏丹阳石刻园中发现了这块石碑,后经北京石刻博物馆馆长现场鉴定后,确为绵愉的墓碑。“据说是被盗后因无法运出海关,辗转被捐给了丹阳石刻园。”陈晨转述馆长的话称。

  2007年至今,他们估计这些远郊区县的“非著名”墓碑丢失、移动或损毁的超20%。对此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向相关部门汇报。

  价值  开辟田野陵墓研究的新局面

  今天上午,清皇陵史研究专家、北京紫禁城学会理事徐广源表示,目前,许多田野遗存陵墓确实存在着保护不得力的情况。

  由于城市发展,地方政府对非重点文物保护不够重视;专业人士缺乏,也无力全面研究保护。徐广源认为,损毁率20%的这个数字还有点保守。

  国内系统研究田野遗存陵墓领域的学者非常少,这些爱好者们拍摄照片、整理遗存陵墓资料、研究陵墓规制,是这个领域的有益补充,他们的探访成果如果得到有关专家系统研究,或许对整个明清民国陵寝文化史都有重要意义。

  文并摄/记者 蒋桂佳

  陵寝爱好者检查周自齐地宫墓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