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如何处理你的“数字遗产”?

2011年10月28日 16: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李 宓

  个人网站、论坛发帖、电子邮件、博客、社交网络、微博、网络相册、网络视频……这些使得我们有幸成为第一代留下数字化生活记录的人。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带来一系列冲击,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给人类存在等人之为人的基础价值观带来了挑战,导致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被虚拟化、符号化、机器化甚至异化,正如网上流传的名句,“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也正是“数字遗产”以及相伴的“数字余生”问题的核心所在。

  “数字遗产”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除了记录者本人、亲友或委托人,还涉及网络服务商。美国硅谷地区从2010年起开始举行名为“数字死亡日”的研讨会,重点讨论“数字遗产”规划问题。与会者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各大互联网服务商不愿牵扯到死亡鉴定这一程序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目前也还没有一个关于“数字遗产”继承或清除的统一模式。

  以社交网站脸谱为例,任何人在出示用户的死亡证明或证实其死亡的新闻报道后,用户页面将立即转入悼念状态,但亲友只能获得管理悼念活动的权利,脸谱不提供账户密码。谷歌和雅虎的邮件服务都要求有法庭裁决许可才开始审核委托人的资格,亲人可能获得邮件内容,但也无法获得账户密码。

  此外,一些网站会对长时间未登录账户进行自动作废删除处理。由于申请法庭许可的时间很长,很多人在获得许可时,死者账户已被永久删除。

  对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物品而言,网游公司的通行做法是,用户对其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购买或获得的虚拟物品没有所有权,不能将这些内容赠与任何人,也不属于遗产分配范畴。

  目前,所谓“数字遗产”规划正成为互联网业的一个新兴领域。分析其中五花八门的服务,或许可以给全世界超过20亿网民提供规划“数字遗产”的思路。

  比如说,网民首先应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网络账户清单,并在此基础上对账户及其内容按“传承还是遗忘”进行分类。对于希望亲友保留的内容,再按商业价值和情感价值划分,有商业价值的内容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而情感内容也许可以尝试目前一些相关的网络服务。美国一家名为“遗产保险柜”的网站做法是让用户将各种账户和密码信息封存在其网站上,并指定相关执行人,用户死亡后,网站将会把这些信息发送给指定的委托人。

  位于旧金山的“互联网档案馆”则从1996年起收藏网页、多媒体文件和图片等,用户可以考虑将自己的“数字遗产”捐献给类似档案馆,作为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资料。

  技术的发展也有望给规划“数字遗产”提供新的解决手段。网民不想让任何人看到某些内容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删除,但如果在上传文件、图片等时能给这些内容加上一个“有效期”听起来也不错。德国一家名叫X-Pire的公司已推出一种软件,让用户向脸谱上传的照片在设定的有效期结束后就自动删除。

  但归根结底,规划“数字遗产”的最佳人选还是当事人自己。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学教授彼得·斯怀尔曾担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隐私问题的首席顾问。他表示,不少商业网络公司的做法虽看似不近人情,但也可以理解。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生活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账户密码告诉可以信任的人。

  一些专家也指出,要想留下一个良好的“数字余生”形象,最好是在身前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提供微博服务的推特从2006年推出至今,用户在其平台上发布的所有公开内容都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美国“数字遗产”规划公司Entrustset创始人埃文·卡罗尔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任何痕迹,从搜索记录到醉酒后在推特上的胡言乱语,都可能成为后人判断你的依据。”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