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世界戏剧都会中的北京小剧场风景

2011年10月31日 16:07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界戏剧都会中的北京小剧场风景

  作为世界戏剧都会,一般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我想,国际化、世界级的戏剧大都会,必须要满足如下条件:第一,要拥有人数较多、品种较丰的戏剧艺术家团体,这些团体既具备表演经典剧目的较高水平,又有打造原创剧目的艺术再生产能力,同时还葆有一些代表国家品牌、民族文化以及重大艺术品种的代表性剧种。北京不仅拥有京剧、昆曲等国粹艺术和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引进、移植和培育了包括歌剧、芭蕾舞剧和话剧在内的国际化艺术品种。代表本地文化的地方剧种如曲剧、评剧和梆子等,与北京的一大批小剧场实验并行不悖。从1982年林兆华执导的《绝对信号》开始,到2011年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与国际戏剧潮流彼此呼应的小剧场戏剧也已经走过了近30年历程。

  其次,世界戏剧都会还必须拥有最为基础的常规化剧场,一般认为,剧场座位数量在500座及以下的,属于小剧场。北京的各类供小剧场规模化与阶段性演出的场所大概有100家以上,具备了小剧场艺术发展的基本规模。当然,这些剧场不是空置的空间,一定还要拥有代代相传、较为稳定的常态化观众群体。《艳遇十小时》等小剧场剧目,已经拥有了连续观看8场以上的一批观众,这真是令人感奋的现象。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赠票观众和免票观众构不成戏剧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内涵。

  第三,一个世界戏剧都会还必须举办、承办各种市内、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戏剧活动或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赛事,北京在这些方面可说位居世界前列。仅仅就小剧场戏剧而言,2011年的全国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以及紧随其后的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就以四个多月的集中演出和系列展示,向全世界展现出北京小剧场戏剧艺术的美妙风采和青春气息。

  第四,世界戏剧都会最为根本的核心,还在于必须要与青年同步,与时代同行,拥有一批又一批生生不息的戏剧艺术“发烧友”,他们是向戏剧艺术圣殿顶礼膜拜的朝圣者,是愿意把自己的青春、血泪和汗水,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时间段,献身文化事业的敬业者和奉献者。如果戏剧文化事业的敬业者和忠实观众不能够代有其人,再好的世界戏剧都会也将会空壳化,也将寿终正寝。

  作为一位有机会在国内乃至美欧观剧较多的观众和评论者,我有幸整体参与了2011全国戏剧文化奖小剧场优秀戏剧展演季,观看了来自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基层院团、民营戏剧机构近50家单位和团体的36台剧目,与5万多观众一起为小剧场戏剧而欢呼雀跃、凝神深思,也更加明确了小剧场戏剧是北京作为世界戏剧之都重要组成部分的坚定信念。

  展演季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剧场戏剧是可以充分延伸甚至是可以颠覆性扩展的。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小剧场戏剧就是话剧和音乐剧的天下,但展演季上出现的诸多品格不俗的戏曲剧目,特别清楚地告诉我们,戏曲艺术当中的小戏与折子戏,其实就是民族小剧场戏剧的源头所在。如果舍弃了戏曲文化中的小型戏曲,小剧场艺术就显得不够完整。

  小剧场戏剧展演季的重要特点,还在于表演者与观众的年轻化。由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和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等多家艺术院校组成的学院派方阵,在本次戏剧节上吹响了实验的号角,赢得了大家的好评。无论是《还魂三叠》还是《安迪戈涅》,不管是《问剑》《自选题》还是《李渔》,都体现出年轻观众与年轻艺术家群体的互动,跃动着青春与时代的脉搏。其实,不仅是艺术院校出品的剧目基本上都由年轻人担纲,就连其他单位演出的小剧场剧目,也大多是这些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担纲主创。从此意义上说,小剧场戏剧真正体现出了朝阳戏剧和学院派戏剧的明媚曙光。

  更令人欣慰的是,本次小剧场戏剧展演季面向基层,包容民营,胸怀全国,这就使之具备平民戏剧还戏于民的可喜特色。有人说,民营机构成为本次展演季最大的赢家,其实,真正的赢家在于戏剧精神的民间化回归,在于北京作为世界戏剧都会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与和合理念。秦腔、淮海戏、白剧、花鼓戏、柳琴戏、采茶戏、二人台、太谷秧歌等地方剧种首次在北京舞台上展示风采,这些演员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人、农民和基层百姓。这就使本届小剧场展演季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戏剧活动,而且还是一次平民风采与都市文化、戏剧精神与人生境界的彼此互动与文化升华。繁星戏剧村、海家班、开心麻花、戏逍堂等一大批北京民间职业剧团的崛起、观演一体化与品牌打造,更使小剧场戏剧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吐芬芳的美好面貌。在整个展演季中,参演单位的许多可歌可泣的场面,同样构成一幕幕精彩动人的戏剧景观。这些为小剧场戏剧发展而呕心沥血的人们,才是戏剧艺术真正的殉道者。 谢柏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