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少远 庄乾元
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我国历史上大陆东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发生。
顷刻间,电闪雷鸣,郯城县李庄镇地陷严重,马陵山多处断裂,县城百里范围内房屋倾倒,喷砂、涌水,平地积水深三四米。到处都是哭声喊声,而且幸存者们更是惨不忍睹,苦风凄雨,伴着灯火四野荒芜。
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旷世奇灾:文史记载编绘灾难史
一次大震前,总会相应地出现许多宏观异常现象。郯城地震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仅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大地震之前出现过特旱大涝、地下水位上升、动物异常等宏观方面出现异常情况。
郯城地震发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县出现大面积干旱。“这年,除山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临沂市地震局副局长闫洪朋说,地震发生前许多动物,如牛、马、驴、狗、鸡等,表现出明显的异常。陵县、临淄、淄川、泰安、海丰等地史料中均有记载,“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此外,地震时出现地气、地光、地声等现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浊烟状气体,似来自地下。震中区外围的江苏赣榆、河南西华、山东高密等地,出现黄紫色云状、红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声特征距离震中越近,音量越强,其音似雷声、奔马声、风吼声、连炮声等。
地震发生的刹那,极震区郯城、临沂、莒州,城池、县治、官衙、学宫、仓敖、民房、庙、寺、祠、塔、桥等建筑物倒塌,地裂、喷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县志》有载:“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底者连二、三次,遂一颤既倾。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声,自西北来,响若雷,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俱毁……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乱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涨,城中上无寸椽,下无片地。”
除史料记载外,从古建筑遗址、地震损坏后重修的碑志铭、地面震害遗址等,也侧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坏情况。
原郯城县史志办主任徐敏超说:“极震区的郯城由于破坏严重,几乎没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筑。”在极震区北端、外围和低烈度区,虽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等,由于当时遭到破坏后及时复修,现在难以看出震迹。临沂境内临沂市博物馆《重修泰山行宫碑记》、莒南县板泉镇白常村王氏墓《都宪祖墓志文》、兰山区白沙埠镇中安静村《重修子孙殿、三义殿碑记》等,这些或完好或残缺的石碑,均对郯城大地震有所记述。
此外,从近几年野外考察和开挖发掘的地震迹象可看,闫洪朋说:“形变带延伸长度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的板泉,南到郯城县的茅茨村,在长约70公里的地段内发现有地震断层、构造裂缝、软层理揉皱、砂土液化、喷水冒砂和山体滑移等形变类型。”
地震断层裸露明显,从临沭县岌山附近的七级山到郯城县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断层,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断层,它是沂沭断裂带内一次最新的破坏。地裂缝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变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滩及阶地呈带状分布,北起莒县,经莒南、临沂东部,南到临沭岌山,形成一条长约80公里,宽5至15公里的构造裂缝形变带。通过形变带本身现象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由南向北逐渐减弱。
免职县令:倾注心血亲述大地震
原郯城县史志办主任秦士杰说,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走马上任不到两月的郯城县令冯可参,正盘算着新官上任三把火该如何造福一方民众,结果地震发生了。史料记载,康熙初年进士的冯可参,福建人,考取进士后放任了县长,属标准的按正途上任的县长,水平比较高。
大地震发生后,冯可参除了身先士卒抗震救灾外,还亲自写下灾情报告用快马送抵山东巡抚刘芳躅处,刘芳躅将山东的灾情汇总后上报朝廷。
当时大清王朝的辖区内有1500多个州县,现在从史料上能查到的受灾地区就有400多个州县,有震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郯城和临沂之间是震中区,烈度达12度。据清朝户部统计,有5万余人在这次大地震中丧生,死难者人口占当时人口总数约千分之三。
当时的康熙皇帝只有14岁,这是他名义上亲政的第二年。但他有条不紊地命户部具体负责查验灾情、赈济,并以最快的速度批准了户部赈灾的方案,免去沂州、郯城等40州县的年租,发赈灾款银22万余两。
大地震的阴影在冯县令的心里总是挥之不去,铭心刻骨,也许就是他的悲悯之心葬送了日后自己的锦绣前程,他因催征捐税不力被免职。免职后的冯可参并没有离开郯城,在新任县长的恳请下,他担当起了康熙年间《郯城县志》的主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大地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其中,冯可参用歌谣体写成的《灾民歌》,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诗歌体地震史。
科研分析:重测地震烈度和周期
说起1668年的郯城大地震,首先想到的是“郯庐断裂带”,对于该断裂带形成时间,目前有三种意见:一种形成于6亿年前的寒武纪,一种认为是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还有一种认为是古生代以来逐渐增长发展。
当年,曾是临沂地区地震系统普通一员,后来担任过山东省地震局局长的林趾祥说:“‘郯庐断裂带’的发现纯属偶然,最初发现者并不是地震部门,而是当时的地矿部门。”上世纪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地矿部门除正常跋山涉水找矿外,还决定对全国地下矿藏进行一次大规模勘察,也就是这次不同寻常的勘察,意外发现了位于我国大陆东部一个巨大的地质秘密。
现在,从卫星图片上可以清楚看到郯庐大断裂。这条断裂带规模较大,是东亚大陆上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余公里,切穿我国东部大地不同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它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结合带。
“郯庐断裂带”在山东部分称为“沂沭断裂带”,自东向西分别有昌邑——大店断裂、安丘——莒县断裂、白芬子——浮来山断裂、鄌郚——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等5条断裂组成,是郯庐断裂上出露清晰、构造复杂且是开展地学各领域研究考察的典型断裂带。
应该说就是这些断裂带的活动,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颤的大地震。这个断裂带是亚洲东部活动最强烈、规摸最大的一条断裂带,正是因为郯庐带的活动才形成了1668年的郯城大地震。郯城8.5级巨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组成该断裂带的安丘——莒县断裂。
通常来说,地震烈度在10度以上抗震就要花很大力气,一般不在这些地方搞基础建设。
在林趾祥的印象中,20多年前,临沂要筹建一家钢铁厂,北京来的专家组在听取临沂关于地震震级烈度情况汇报后,直摇头,在断裂带上“高烈度区不适合建钢铁厂”,无奈这一项目就这样流产了。
林趾祥说,“当时临沂还准备筹建一家电厂和一家大型玻璃厂”,都因为这一地区属高烈度区而未能投建。当时,临沂烈度为10度,郯城烈度甚至达到11度以上。通常,烈度在10度以上在抗震方面就要花大力气,成本高。为此,当年临沂地委向省里打报告,省里又向中央打报告,要求重新对鲁南地区的地震烈度进行评估。
秉着对老区负责的态度,20多年前,由中央、省市500人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临沂这篇沃土上搞科研攻关,这一项目定名为鲁南项目,力在对鲁南一带地震烈度进行重新评定。课题组经过3年时间研究,于1989年研究项目交付。根据古地震遗址开挖以及年代学研究,又据样品年代测定分析推算,本次项目研究得出两个结论:确定临沂一带地震烈度在8度以下;该地区8级地震复发时间间隔为3000年至3500年,烈度在8度以下的地方搞基础建设的成本就降了下来。
《灾民歌》
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马走危坡,又如巨浪摇轻轴,
忽然遍地涌沙泉,须臾旋转皆干没。
开裂缝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
阴风飒飒鬼神号,地惨天昏蒙黑雾。
逃生逃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
举头不见眼前人,侧身不见当时屋,
盖藏委积一时空,断折伤残嗟满目。
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存,
少女黄昏悲独宿,老妪自首抚孤孙,
夜夜阴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积尸腐臭无棺殓,半就编芦入冢幡。
结席安篷皆野处,阴愁霖潦晴愁暑,
几许伶仃泣路旁,身无归旁家无主,
老夫四顾少亲人,举爨谁人汲沙渚。
妻孥寂寂葬荒丘,泣向厨中自蒸黍。
更苦霪雨不停休,满陌秋田水涨流,
今年二麦充官税,明年割肉到心头。
嗟乎哉,漫自猜,
天灾何事洊相摧,愁眉长锁几时开,
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
恨不当时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谁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