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之历史演进
冰城地标散落城区的文脉珍珠
本报记者 汪洋 于鸿斌
本报记者 汪洋 翻拍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市民的检验,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阳明滩大桥在“哈尔滨·2011城建记忆”中抒写了一个大大惊叹号。仰望壮美的新地标,回望冰城百年城建文脉,哪些城市地标在您的心中留存?又有哪个在您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烙印?日前,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吴松涛和哈尔滨市建委史志办原主任汪义伟,共同为冰城市民梳理哈尔滨百年城建史中的城市地标,它们像散落在城区的文脉珍珠,熠熠生辉。
喇嘛台
哈尔滨第一个地标
哈尔滨,在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进程中,不断确立自己的特色,这些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风格,常常通过一些地标性的单体建筑物和构筑物来实现,这些地标性的建筑俨然是城市的象征,不仅有符合审美的视觉冲击力,还有特定的纪念性,是一座城市、一个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城市对外宣传和市民认同的符号。
在哈市建委史志办原主任汪义伟老先生的口中,哈尔滨是一座“以路兴城”的城市,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这座城市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起来。当下,正在编写《哈尔滨建设史话》的汪义伟,聊起哈尔滨地标性建筑兴奋异常。
“哈尔滨的第一个地标是圣·尼古拉大教堂。教堂当初位于博物馆广场转盘道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圆形院落,人们俗称喇嘛台。当年,哈市是按照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城市规划来建设的,建筑多为俄罗斯风格。”汪义伟说,“哈尔滨最早的地标建筑是教堂和车站,其中位于现在省博物馆转盘道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是经俄国沙皇批准兴建的教堂。这座精制的八面体木质结构建筑,高高的‘帐篷顶’和直耸入云的十字架,形成明显的向心性,是当时哈市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哈尔滨因为有了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建筑艺术流派建筑物,而享有‘东方莫斯科’的美名。可惜的是,教堂在1966年被毁。”
火车站
成为地标具有先天优势
吴松涛说,火车站是人流、物流往来的密集区,符合地标建筑应该是“约会中心”的属性要求,比如哈尔滨火车站,楼体上有“哈尔滨站”四个金字,还有可报时的钟表,这些都为火车站成为地标建筑提供了先天优势。
“去太阳岛游玩的人们,对太阳石后面的米黄色太阳门总有一种似成相识的亲切感。太阳门是哈尔滨火车站在上世纪初建成时的造型。”汪义伟说,哈尔滨火车站的原候车楼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它在1904年底竣工投用,外部装饰是由当时的中东铁路工程局完成的,站舍的造型是受俄罗斯古典建筑与新艺术流派影响的典型作品。它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和形体多变的特点,造型错落起伏,立面形式轻巧多变,线角装饰简洁,显得活泼轻快,丰富多彩,反映了19世纪末流行于比利时和法国的新艺术运动建筑的思潮。直至上世纪50年代,它曾一度被视为城市地标。后来,由于老站无法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原楼在1959年被拆除。
防洪纪念塔 成为地标众望所归
哈尔滨人最认可的地标建筑,在解放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面前应运而生,它就是1958年10月落成的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它成为地标,首先占了地利,位于哈尔滨两条黄金建筑线的交口处——中央大街和松花江道里段。它面朝百年名街,背靠松花江,西侧与斯大林公园为邻,东侧有滨州铁路桥为伴,是哈尔滨最优的地段。
“塔基用花岗岩砌成,意味着堤防坚固,牢不可摧。塔的基座正面镌刻着‘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13个金字。”汪义伟说,“塔基前的喷泉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人民,把波涛汹涌的江水驯服成涓涓细流。塔基下边的两层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这是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是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塔身一条黄金线标高120.89米,是1998年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塔身浮雕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再现了1957年全市人民‘降龙伏虎’的壮丽情景。塔的背面是20根装饰华丽的科林思式柱所组成的罗马环状柱廊……防洪纪念塔是哈尔滨至今最具信服力的城市地标性建筑。”
吴松涛说,防洪纪念塔与其他一般性地标性建筑的主要区别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尔滨陆续建设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比如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和已成为商场的北方大厦,其中北方大厦还是当年的最高楼,但尚不足以撼动防洪纪念塔最佳地标的地位。
地标性建筑
应具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傲然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品牌。1997年,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东正教堂——圣·索菲亚教堂重回冰城人的视野,瞬间成为哈尔滨心目中的新地标。”汪义伟说,博物馆转盘道附近的设计处处和哈尔滨相关,比如远看是一个字母“H”,代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首个字母。“H”中间的一横,用金色球形体装饰,象征“天鹅项下的珍珠”,顶部是一个雪花雕塑,突出冰城特色。但哈尔滨市民对这一地标的认可度较低。
吴松涛介绍说,自上世纪50年代,哈尔滨形成了由防洪纪念塔、少年宫、青年宫、友谊宫、工人文化宫、北方大厦为代表的城市地标性建筑。1998年,保利大厦、连卡佛、新加坡大酒店等现代风格建筑,因原创性和风格明快而成为新地标。2005年,哈市规划部门评选了2000年以来开建并投入使用的新10大地标性建筑——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公教学主楼、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新校区、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校区、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哈尔滨市政府经济文化行政中心、黑龙江省科技馆、哈尔滨万达商业广场、黑龙江省电力调度中心、黑龙江省图书馆新馆、中国联通哈尔滨枢纽中心工程。其中,哈市政府大楼在江北的地标作用愈发明显。
吴松涛点评说,地标建筑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一般由单体建筑和点式构筑物来体现,从这一点上来说,太阳岛风景区、中央大街和果戈里大街,可以说是哈尔滨的城市名片或者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但不能称为地标。“这是因为城市地标都镶嵌在市民的集体记忆中,这个记忆是由点,即由单个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组成,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教育书店属于地标性建筑,太阳岛的太阳门和水阁云天也是地标性建筑,但与公路大桥和防洪纪念塔相比,在市民集体记忆中,认同感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