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硕果如花
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天津召开 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遗”启动
作者:张志勇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和“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11月5日在该院开幕。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天津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浙闽以及刘锡诚、陶立璠、向云驹、曹保明、潘鲁生、乔晓光、刘华、沙马拉毅、郑一民、夏挽群、常嗣新等民间文艺学者,李福清、塔蒂亚娜、三山陵、泷本弘之、詹姆斯福斯、菲拉米尔等国外学者和郭全生、尹国全、房志达、邰立平、霍庆有等木版年画传承人代表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主持。
李屹、李家俊、冯骥才、马文辉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民协副主席潘鲁生代表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发布《中国木版年画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言》。
《宣言》中说,木版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作为节庆民俗的鲜明载体,从宋代形成到明末清初大规模兴起,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产地几乎覆盖整个中国,是中国民间艺术中影响面最大、应用地区最广泛、文化信息最密集、地域风格最丰富、民族心理最鲜明深切、艺术形式最有特色、最具世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指出,近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冲击下,中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木版年画的工艺传承、文化空间面临严峻形势,处在濒危状态。经过中国民间文艺界历时10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形成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建立了一整套数字化档案,形成了研究保护的重要基础。当前,正进一步从普查记录保护转入传承保护和活态保护,将木版年画确立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刻不容缓。《宣言》呼吁,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广大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启动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木版年画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用实际行动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当场对此表示支持。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申请的“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成功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幕式上,著名学者刘锡诚和著名木版年画传人杨立仁、邰立平、霍庆有等共同启动这一项目。
在为期两天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主办方特意邀请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汉学家李福清与日本学者三山陵女士等外国学者,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物档案,赞同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这次论坛为契机,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将由普查、记录、整理过渡到学术研究、理论思考及方法论建构的更高阶段。
“在新的历史阶段,以申报中国木版年画为世界‘非遗’为起点,以木版年画抢救成果和木版年画数据库作为支撑,中国木版年画在学术上、艺术上有各种新的发展可能。”冯骥才表示,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各级非遗名录体系的健全、各地非遗博物馆的建立和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的完善,我国的非遗保护进入了一个“非遗后”时代,对木版年画来说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问题。一是城镇化,木版年画的生存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是理论研究,不能真正认识到年画的价值,就不能进行真正的保护。三是市场化,过度的市场化使得木版年画的地域性、手工性受到严重侵蚀,丧失了自身特色。四是建立“年画学”,木版年画的历史、地域、审美、精神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撑起这门学科,木版年画的“画中神”和“画中戏”现象都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学术平台予以解决。
名为“硕果如花”的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分“全记录”、“紧急抢救事件”和“传承人口述”3个部分,以图片、文献、实物、视频等方式直观展示了普查的经验与收获。“全记录”部分再现了中国木版年画普查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相关理念和重要成果之一《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并专门开辟“滑县年画调查”个案空间;“紧急抢救事件”部分通过“武强贾氏屋顶秘藏年画古版发掘”与“南乡三十六村临终抢救”一始一终两个典型案例,披露了民间文化在不同时段的艰难困境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应对;“传承人口述”部分对全国19个年画产地30多位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调查,出版了14本100余万字的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木版年画传人房志达、尹国全、霍庆有等在展览现场演示了传统木版年画雕版、印刷及作画艺术。展览于11月7日至11月1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