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全国保存着丰富文物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进行评选,分期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至今已评选公布5批。北京市的密云县古北口镇和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灵水村等5个镇(村)获此殊荣。在这些古镇、古村中有着形态繁多、异彩纷呈的民居建筑和乡土文化。现在正是金秋好时节,让我们一起探寻开启一段京郊历史文化之旅。 密云县的古北口镇是北京唯一一家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镇。古镇位于密云县东北部,北隔长城与河北滦平县相望。如果是自驾车,驱车出北京城,沿东北方向,过顺义,再过怀柔,就抵达密云县城了。不过到达密云县城,旅程只是行进了一半,从密云县城还要驱车一百多公里才能够到达古北口镇。 ■京城锁钥的地理位置使古北口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探访之前,我在家里做足了功课,查找到有关古北口镇的史料,从史料中对古北口镇的记载,不禁使我对这座古镇刮目相看。 古北口镇在北京东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处,地处燕山峰峦环抱之间,山高势险。潮河自关外奔流而来,激流在蟠龙与卧虎两山之间切开一个狭窄的隘口,这就是古北口。古北口是燕山山脉各隘口中地势较为险要的一个,更是易守难攻的山口险境,也是华北平原通往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的交通要冲之一,因此古北口镇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古北口一带便不断加强防务。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使古北口镇一带成了汉朝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此后古北口镇一带更是战事不断,从史料记载中统计,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数百次战事与古北口镇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大事和著名人物很多都与古北口镇有关,可以说古北口镇的历史就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北齐长城保存最好的碉楼——“大花楼” 古北口镇地貌属燕山余脉浅山丘陵区,所以驱车寻找古北口镇的行程,给人的感觉好像一直在山间行进。现在修建了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我们旅程的时间。从高速公路下来,转上101国道,车行不久,在路的前方可以看到群山之间蜿蜒曲折的长城,据同伴说看到了长城就快到古北口镇了,而古北口镇人最引以为傲的也是镇域内的古北口长城。古北口长城有什么特别?这是我在寻找古北口镇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北京如果论名气,古北口长城比不过八达岭,比不过慕田峪。但是看过八达岭和慕田峪长城后,总觉得那些经过修缮的长城,少了金戈铁马的豪迈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我一直想寻找记录了历史沧桑痕迹的真正的长城。于是朋友说:“去古北口镇吧,那里有你想看的长城。” 据史料记载,古北口长城由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长城组成。卧虎山长城因山形酷似一俯一仰两只猛虎而得名,是长城体系中形态最独特、敌楼形式最丰富的一段极品长城。蟠龙山长城则是长城历史上战争最多的一段,承载着长城金戈铁马的豪迈,同时在这段长城中汇聚了“双长城”“城上城”“城中城”“城套城”等长城奇观。司马台长城以雄、奇、险、秀著称,堪称中国万里长城之最。我去古北口镇探访的主要是蟠龙山长城。在古北口镇登长城最好有当地人的指引,因为这里的长城没有经过修缮,所以没有现成修葺好的登山道路。 古北口镇的长城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齐时期,古北口镇在北齐之前并没有长城,战国和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并不经过古北口镇,而是从古北口镇以北较远的地方经过。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北齐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邻近的其他部落屡次进犯北齐边境,于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修筑了从西河总秦戍(在今山西大同西北)东至渤海三千余里的长城。北齐此次修筑的长城经过古北口镇,这是古北口镇第一次出现长城。不过北齐长城比较低小,为土石所筑,现在遗迹已经不多了,不过在古北口镇还是能够寻找到一些遗迹。北齐长城保存最好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大花楼”的北齐长城碉楼。 我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沿着山间小路,一路攀爬到了山顶。正在我气喘吁吁之际,一座漂亮的长城碉楼呈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大花楼”。碉楼呈方形,通体为黄褐色,周围四面有12眼箭窗,上顶为瞭望台和堞口,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花朵,难怪得了“大花楼”的名号。“大花楼”与古北口镇同时修筑,当年北齐的士兵就是站在“大花楼”上,对全镇进行警戒。现代人在碉楼的外部修建了一座铁梯子,顺着梯子可以“爬”到碉楼里。我“爬”到碉楼里,四处寻找也没有发现上下城楼的楼梯,不禁奇怪北齐的士兵当年是如何登上城楼的。我站在“大花楼”上,透过箭窗,向北望去,据说当年从这里可以看到河北的巴克什营,那里曾经是关外大漠。而“大花楼”也是俯瞰整个古北口镇的绝佳位置。 从“大花楼”往东沿长城残迹行走,就可以到明朝修建的蟠龙山明长城。我脚下的长城,已经没有了巍峨的城墙,留下的只是山顶上仅供两人对面通行的土坡,偶尔在土坡上露出高低不平的长城砖。而长城城墙连接的烽火台,也失去了往日的雄伟,城砖风化得很厉害,烽火台有的地方已经残缺不全。此时的长城不再是蓄势待发的武士,而更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卧在群山间,讲述陈年的故事。 ■戚继光曾经主持修筑的古北口长城是明代最坚固的长城 谁能想到就是我们脚下这段残缺不全的长城,曾经是戚继光主持修建的明代最坚固的长城。而也是这段长城,在明清两代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众所周知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抗倭名将,而鲜为人知的是戚继光曾经戍守古北口镇,并且在这里修筑了明代最坚固的长城。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使这座北方古城成为了明朝的心脏,北京距离漠北很近,此时退居漠北的蒙古族不断袭扰边境,加强北京防务迫在眉睫。于是从明朝初年,明政府就在北京周边开始大修长城,同时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或九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隆庆三年(1569年),张居正为了加强北方防务,特别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调来北方。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蓟镇所管辖的长城有一千二百多里,这些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洪武六年,由大将军徐达带兵修筑,嘉靖年间也有所修筑,但只是简单的工程。戚继光来到蓟镇时所见的长城,已残破不堪,是一些无法抵御外敌的矮墙。于是戚继光上书皇帝要求修筑长城。 自隆庆三年起,戚继光开始了艰巨的修墙、筑台工程,他亲自监工,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戚继光在修建古北口长城时,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还在北齐长城墙外又加砌了长城城砖,这就是著名的古北口双长城。经过戚继光的精心筹划,亲自督修,十几年之间蓟镇长城便成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的一道坚固防线。在这道防线上,长城随着山势蜿蜒起伏,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蔚为壮观。 ■康熙皇帝面对古北口长城,却发出了“永不修长城”的誓言 清立朝后,中国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踌躇满志的康熙皇帝,面对明朝政府派出精兵修筑的古北口长城却发出了“永不修长城”的誓言。 清代,古北口长城由于疏于管理,逐渐衰败。大约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镇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蔡元,因其他管辖的长城倾塌甚多,就向康熙皇帝上书要求修筑长城,没想到康熙皇帝断然拒绝。康熙皇帝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古北口镇是清代皇家从北京城去木兰围场秋狩和承德避暑山庄休养的必经之地,每年康熙皇帝都要经过这里,看到如此残破的长城,也许这位胸怀天下的皇帝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心系百姓,得人心才是真正永固的长城。 ■古北口长城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一座丰碑 探访蟠龙山长城的旅程到二十四眼楼就要结束了。二十四眼楼是蟠龙山长城的制高点,也是蟠龙山长城东面最后一座敌楼,战争中与著名的将军楼相呼应。据说这里曾经是戚继光办公的地方,二十四眼楼有上下三层,一二层四周各有三个箭窗,顶层周围是垛口,因楼有二十四个瞭望孔而得名二十四眼楼,这座敌楼造型独特,是长城建筑史上不多见的珍品。而我们现在眼见的二十四眼楼,却只剩南面一面完整的墙体,北面的墙体完全消失了,东西的墙体残缺不全。有人说二十四眼楼看上去像古罗马竞技场,而它在我眼中更像是不屈的将士。因为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古北口抗战正是在此进行,360名中华将士将热血洒在了这里。二十四眼楼残缺的墙体就是日军侵略的罪证。中华将士在古北口长城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忠勇之心筑起了一道真正的抗击日本侵略的长城。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