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城市雕塑不能没有灵魂 徒有大构架是视觉污染

2011年11月09日 19:27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纽约的“自由女神”、兰州的“黄河母亲”、深圳的“开荒牛”,优秀的城市雕塑,就像一张张城市名片,可以让人从中去感悟城市的风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雕热”在全国持续升温,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全国各地的“托球式”城市雕塑就不下100万座。而今很多地方的城市雕塑是越做尺度越高,越做体量越大,越做数量越多,但大多徒有大构架而缺乏灵魂,不仅不能给市民带来艺术享受,反而是一种视觉污染。

  大批量的、短周期的、高速的作品太多,城市雕塑俨然成了一种快餐,缺乏内涵和创意,随意模仿、克隆,形式雷同,没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在很多城市甚至农村,眼前耸立的都是面目差不多、含义不清的抽象派雕塑,业内戏称为“一个球、几条线”。不是以腾飞、开发、向上为题材的不锈钢现代雕塑,就是复制西方裸体雕塑,再不就是照搬“凯旋门”或“维纳斯”,近年来各地还纷纷开辟文化一条街,争相把一些长袍马褂真人大小的雕塑送上街头,以此来强调“文化”和“历史”,而城市的个性却被一再忽略,这些貌似雕塑的城雕实际上已经是离雕塑艺术甚远的东西。

  城市雕塑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雕塑家个人化的审美取向与大众文化的隔阂。城雕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从公共方面来看,它应该贴近群众,从艺术角度来看,它应该是一种高雅艺术的体现,二者是不矛盾的,关键是找到最佳的结合点。然而现在很多的城雕都“晦涩难懂”,让人难解其意,即便在应该最“有文化”的高校里,一座又一座校园雕塑亦“惨遭”另类解读。长安大学一个名为“青春彩虹”的雕像,竟有一个著名的别号——“拉面女神”;西南财经大学校内有个一男一女脚踩地球飞奔的雕塑,则被学生们戏称为“各奔东西”。

  简而言之,要创作出一个好的城市雕塑作品,需要从各个方面仔细考虑,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特点、大众的审美等等。而且,我们应该留更多的空间给下一代,所以,“雕塑不能一窝蜂地把城市空间都填满了”。吴晓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