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戉摄
(记者 周南焱)“根据我个人的判断,在未来5至7年中,数字文化产业将占到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的50%至70%左右。”昨天,第六届文博会主论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京举办,十余名中外专家齐聚一堂。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会全面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字文化产业将成为整个文创产业的主流。
“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离不开数字技术,特别是青少年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而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都是跟数字技术有关的,这必然促进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变。”陈少峰说,在文化产品中,动画片和游戏是文化和数字技术结合最突出的两种形式。
如今,大众消费习惯逐渐转变,传统文化产业需要抓住机遇,与数字技术相结合。陈少峰举例,3D版《狮子王》现在全球的票房已经超过8亿美元,就是把原来的2D版本升级为3D版。“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动画片,里面有植入广告;做电视剧可以放到网站上播放;体育比赛等也可以通过数字转播,开辟新的业务渠道。”
不过,陈少峰也不无担忧地表示,文化消费模式的转变,也会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冲击,决不能坐以待毙。“以后我们的博物馆、展览馆都可以通过3D数字技术展示,你还一定要到馆里看展览吗?如果把所有的书都数字化,装进一台电脑,这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会有多严重?”在陈少峰看来,传统文化产业抓紧结构调整,已经时不我待。
与此同时,在数字技术兴起的今天,尤其是做数字化平台的企业往往收益最大。国内新兴崛起的新媒体平台,像百度、盛大网络都主要靠技术平台起家,赚取大量广告收入。不过,这些新媒体大公司本身只提供平台,并不生产海量内容,而做内容的大部分是小公司。由于小公司缺乏足够资金,大多属于短期逐利,创作出来的文化产品也就很难走出国门,国产动画电影就是典型。“怎么把传统文化产业转化成高科技数字产业,并使内容创作也跟上去,这是国内文创产业的难题。”陈少峰说,这可能还急需各大平台公司重视内容生产,在文化和科技融合上找到平衡。
论坛声音
光有科技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离不开文化的内容支持。如《阿凡达》能取得巨大成功,恰恰在于把科技和文化融合到一起,给观众讲了一个好故事。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从我的舞蹈艺术经历出发,艺术家可以跨领域和科学家合作,靠群体的力量产生新的创意作品。我就曾和认知心理学家合作,设计出一些突破常规的舞蹈,取得意想不到的舞台效果。
——克里斯多夫·伯纳曼(英国梅赛德大学表演艺术中心主任)
罗马的博物馆和历史文化遗产景点去年有1200多万名访客,比前一年增长了4%。发展得这么好,因为我们的博物馆举办的文化展览非常成功。我深信所有的大城市和首都,都需要有高端的文化展览和文化产品。
——弗朗西斯科·马尔科里尼(罗马市政厅文化局负责人)
文博发现
为文化创意植入“中国芯”
本报记者 李洋 陈涛
实习生 洪欣宜 巩育华
用世界能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这恐怕是今年文博会上,作为产业链上游的内容产业集体呈现出来的特点。有人把这种特色称为“中国元素”盛行,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融入创作中的不只有中国元素,还应有中国精神,让作品带着沁人心脾的中国风吹向世界各地。
唐明皇丘吉尔穿越时空打马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曾创作《2008年北京马球雕塑》的著名雕塑家黄剑随口吟出刘禹锡的《秋词》。她说,这正是她的雕塑追求的意境。昨天,在第六届文博会主展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广场上,《2012伦敦奥运马球》(下图左)群雕作品模型正式亮相。
群雕中,唐明皇志在必得、仪态优雅,杨贵妃妩媚中透出飒爽英姿,丘吉尔挥杆动作富有张力又透出权势感,威廉王子年轻俊美、一扫皇家矜持,四个不同时空的著名马球运动爱好者,借助雕塑,相聚在一起。据悉,这组群雕将参加明年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展,并作为国礼赠予伦敦奥运会。
马球是盛行于唐朝的古老运动,黄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感,也就是运动中的人那种鲜活、生动和蓬勃的气势。在现场展出的,还有黄剑的《簪花仕女图》《丽人行》《中华荷园》等雕塑作品。它们也同样洋溢着黄剑所理解的中国风,“就像凝固的诗,经典、浪漫、唯美,这便是我心中的中国气派。”黄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