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呼唤文化自觉
作者:邱炜煌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思想是文化的先导,文化强国呼唤文化自觉,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主动担当文化建设的责任。
1 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刻表明文化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进步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我们要自觉从把握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一要科学看待文化与发展的关系。自觉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道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二要清醒认识文化与民生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就是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民生。三要重新审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庸和包袱,而是经济的重要支撑:文化企业是现实生产力,直接贡献于经济;文化产业连着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消费极具潜力,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经济与文化融合,形成最持久的竞争力,所以没有文化的企业不能走远。
2 不断强化文化的“软实力”意识
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的竞争,还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但与硬实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十七大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一些地方和单位缺乏这种文化自觉,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仍把文化建设作为“软任务”,于是文化工作“边缘化”,文化部门成了“冷板凳”,地方领导论起经济工作口若悬河,谈起招商引资不厌其烦,而说到文化工作则三言两语、词不达意。人们常说知识比金钱更宝贵,思想比刀剑更锋利,美德比美貌更动人,风尚比脚步走得更远。没有硬实力也许一战即败,而没有软实力往往不战而败。
强化文化“软实力”意识,一要对文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注重文化发展数量和规模,更要注重文化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既要注重文化生产能力,更要注重文化创新能力;既要强调发展速度,更要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实力的增强,更要注重体制机制的构建。二要实行提升软实力系统工程。以提高公民素质为核心,以文化精品生产为重要载体,以改革创新为重要动力,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基础,以文化产业提升为新领域,以文化“走出去”为重要途径,以高端人才培养引进为关键,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三要把“软实力”当作“硬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3 自觉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际上提出了文化自身科学发展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文化更需要科学发展。一要统筹思想道德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它作为兴国之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把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二要协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文化事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厘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界限,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大政府投入,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由企业自主经营。三要兼顾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尤其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在此基础上培养人才、开展活动、完善服务、改进管理,防止基层文化硬件闲置、形同虚设。
4及时把握人民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文化强国,要及时把握人民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起来,外化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情”。
一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让人们脸上洋溢自信的“文化表情”。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二要创作大量优秀作品,让人们脸上洋溢自足的“文化表情”。繁荣创作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作大量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三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让人们脸上洋溢自豪的“文化表情”。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让文化活动成为人们的生活状态,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的主人,使他们不但是文化成果的分享者,而且成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享受生活、体现价值。
5 进一步增强走出去的紧迫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走出去,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世界范围的合作、共赢、竞争、比较,那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文化大国。当今的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惊呼“狼来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走出去的紧迫感,在“与狼共舞”中发展壮大自己。
一要在“与狼共舞”中展示形象。文化交流具有对外宣传的功能,其重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文化上。要重视以文化的方式向世界宣传中国,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二要在“与狼共舞”中赢得主动。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文化主权的高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建立健全新型文化外贸体制,为我国文化产业争取更好的国际贸易待遇,努力赢得国际文化竞争的战略主动。三要在“与狼共舞”中扩大出口。对外文化贸易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经济基础和最终体现,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出口,不但是对外文化贸易成功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强大的象征,要精心打造体现民族特色和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品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使我国从文化产品输入大国转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四要在“与狼共舞”中提升核心竞争力。文化战略创新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核心与根本。要特别重视在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实现文化制度和文化标准的国际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中国标准”、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经验”,抢占未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从而使我国成为一个积极的国际文化秩序重建的参与者、新文明形态的缔造者,影响甚至引领世界文化发展。
(作者系江西上饶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