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虎妈战歌》:华裔作家的身份焦虑

2011年11月14日 16:37 来源:文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一场关于中西方教育模式的论战兴起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世界。争论的导火索是一本名为《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妈战歌)的畅销书。该书作者,美籍华裔女教授蔡美儿,以自传体式回忆录讲述其如何严格教导两个女儿,并称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管教方式远胜西方的散放式教育。一石激起千层浪,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各大媒体竞相予以专题报道,讨论的话题亦超越中美教育模式和文化差异范畴,被提升到国家竞争层面。本文无意探讨中美两国教育理念的差别,亦无意着墨于国家间的实力消长,而是尝试通过《虎妈战歌》来透析作者深层次的写作缘由,即美国华裔的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  

  在《虎妈战歌》中,蔡美儿以如何培养子女成为“数学精英和音乐天才”为主线,指出孩子们在其严管加灌输的教育下,将取得同龄人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字里行间透露出华裔的一种主流心态,即通过刻苦学习获得技术,在社会谋取一席之地,赢取移民国家的认同,才能融入主流社会。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裔在美国的生存处境以及由此引发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认同危机。

  美籍华裔历经上百年的拼搏,名人辈出,如政界精英骆家辉、科学界泰斗李政道、体育界名人关颖珊等。有如此熠熠成就,照美国的熔炉惯例,华裔早该被视为美国社会一部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华裔们始终被贴上“非我族类”的标签。关颖珊的例子堪称美籍华裔处境的真实写照。2002年女子花样滑冰世锦赛,关颖珊不敌休斯屈居亚军,美国报章的斗大标题是《美国人休斯击败关颖珊》。而今年4月在美国上演的歌剧《场边》,更精彩诠释了华裔对身份的困惑和焦虑——到底是外黄内白的“香蕉人”,还是外黄内黄的“芒果人”。

  身份,又称为属性,意指在某个社会结构中人所具有的合法居留标志及所处位置,是一个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性的标志。“身份焦虑”则指个体割裂了与原社会文化传统的联系,失去了社会文化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观念、心理和行为的冲突及焦虑体现。在美华裔身处错位文化氛围,故土习俗文化与客居国的差异难以抚平,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身份成为他们最大的困惑。伴随着华人海外移民史而产生的华裔文学,堪称美国华裔生活的镜像,深入刻画了华裔的身份困惑及其所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第一代华人移民生于中国,客居他乡。跨越地域疆界,带着疏离感和陌生感,在新的居留地苦苦挣扎,寻求深一度的文化融合,希冀获取精神上的归属感。与之相悖的是,因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华裔无法融入异域主流社会,又因去国望乡而与故土产生隔膜,这种徘徊在两种文化边缘的处境令华裔陷入身份上的尴尬。这代华裔作家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当根深蒂固的故国传统文化与客居国异质文化发生冲突时,心理上的失落、虚空和焦虑不期而至,继而产生对故国文化的怀念、认同和回归,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乡愁,即所谓的家园意识。如美籍华人作家黄运基的长篇小说《奔流》将华侨称为“海外孤儿”;人称“留学文学第一人”的於梨华则说“别人都是有家可归的人,而我永远浪迹天涯”。因此,这代华裔作家自称无根的一代,其字里行间隐含着巨大的失落和酸楚,流露出没有归属感的生命虚空。

  时空的断痕造成第一代华人移民的身份危机,然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移民后裔,身份认同危机是否就此消除了呢?其实不然,族群、文化、价值观等相对稳定的范畴始终萦绕着他们。这就意味着,尽管扎根美国几代人,黄皮肤,黑头发令他们始终被隔在白人的玻璃墙外,看得见里面世界的精彩繁华,却永远无法企及。而与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单纯思乡情愁迥异的是,移民后裔们对故土也怀着种种陌生感。正如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所言:“到了中国,你根本不用张嘴,他们就知道你是外面来的”。与两个不同世界的距离感和身份的双重认同危机,令这一代华裔作家困惑,只得通过讲述祖辈生活经历,思索因血缘、肤色等因素带来的内心困扰;并在其文学传作中详述因种族差异无法得到客居国认同,又由于时空疏离与故国隔膜的尴尬状态。汤婷婷的作品《女战士》《中国人》和《猴行者》刻画了华裔的过去与现在。字里行间回响着“我是谁”的探询,深刻体现作者为华裔的自我寻找答案的执著精神。

  进入新世纪,祖国重归兴盛,风头无两。蕴藏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意识”再次散播世界各地。处于文化核心的国内作家们以各类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国骄傲,而身处海外的华裔作家们却因位处边缘的文化身份而与祖客两种文化产生了疏离。流动在本土和异域之间的空间感导致了一种不即不离的状态,一方面他们不断强化乡愁与寻根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和反思,深切体会故国文化的内在精粹。因此,这代华裔作家通过对身份困惑的反思,引发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思考、追寻和认同。《虎妈战歌》的作者,见过每天在花园里捉蝴蝶的美国孩子,也理解双休日穿梭于各类补习班的中国儿童,在两种文化的对峙中,寻求更多的生存机遇,找寻某种文化归宿地和心灵的安全感,在本族文化与异质文明的中间地带和文化边缘取得平衡。所以说,《虎妈战歌》及其论战,与其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的认同感匮乏,还不如说是华裔作家深刻现实焦虑的呈现,更是他们纾解乡愁、寻找自我的心声呼唤。(周慈波)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