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 蔡震 摄
被誉为“谍战之父”的麦家,近日推出最新长篇巨著《刀尖》。这是他凭借《暗算》问鼎茅盾文学奖之后再次推出的重磅力作。业内评论家称,《刀尖》的问世意味着中国谍战特情小说至此画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封笔之作,这部作品麦家反复修撰改写,光是创作过程就持续了整整8年,是作者耗时最长的一部小说。而书的背后更有一段长达30年的渊源和一个尘封70年的传奇。此次麦家不再刻意铺陈谍战专业知识,而使小说更易为普通读者理解。
神秘箱子触发写作欲望
1981年,麦家在浙江富阳偶遇时任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招生官的王亚坤。机缘巧合之下,他幸获王亚坤“首长”的青睐,临时被安排入伍体检,从此被这所素享“军中清华”之誉的大学福州分院录取。在福州鼓山求学期间,麦家曾连续几天重病高烧,又恰逢医护所护士不在,如不是身为参谋之妻的王夫人正好在场,亲自为他打针推药,仔细料理,恐怕病情将持续恶化。为此,麦家与王氏夫妇结下了不解之缘。
想不到,2003年夏天,王亚坤夫妇突然到访麦家的成都寓所,给他带去一个“神秘”箱子。王氏夫妇希望麦家能帮他们写写“箱子里的事情”。原来箱子里的档案资料全部出自王夫人的父母——二人曾是从事谍报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由于身份特殊,这些档案均在时隔多年之后才被转交到王夫人手中。这批档案总共有七八十万字,每一份都直陈枢要、缺漏不齐,但丝毫掩盖不住整个事件的暗流汹涌、激烈澎湃:王夫人的父亲曾经是军统要员?母亲如何秘密生下女儿?王夫人的亲生父亲另有其人?现在的父母又是如何结缘的?麦家读完材料,创作冲动油然而生。
故事真实人物都有原型
从当初强烈的创作冲动萌发到付梓出版,竟然耗时整整8年。2003年11月,麦家完成了第一稿,取名《两个老牌特务的底牌》,王氏夫妇看后认为不够真实。单为“真实”二字,接下来的4年间,麦家苦心搜集更多的资料和档案,不断地大篇幅修改。此时,不仅是为了实现两位恩人的心愿,更是为了让先烈的非凡往事得见天日,让沉默的英雄为人所知,麦家决心将创作进行到底。除了大量的取证和修撰,他还需要争得王亚坤夫妇的认可。而麦家说:“这一关并不好过。”
2008年,面对庞大的材料和浩如烟海的档案,麦家重新开始创作第二稿,一直到年底才完成初稿,取名《刀尖上行走》。其后,在创作和出版《风声》、《风语》期间,麦家根据王氏夫妇和有关审读机构的要求,又对作品做了多达数十次的局部修改,终获准对外刊发。2011年,根据出版编辑的意见,麦家再一次从头梳理补充,将作品更名《刀尖》。这部作品与所有谍战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中的每一起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每一个人物也都有原型。
不再刻意铺陈谍战知识
据出版方磨铁图书介绍,此次麦家在《刀尖》中首次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全文口语化处理,以确保这是他迄今为止节奏最快,“最易读、最好看”的一个故事。“因为只有易读、好看的小说,才能拥有更多的读者,才能让英雄的故事流传出去而不至于被埋没。”因此,《刀尖》堪称麦家在终结谍战题材的历史时刻,返璞归真的一次努力。此外,比起之前的小说,《刀尖》做了许多大胆尝试,在语言上,麦家舍弃一些闲笔以及生涩拗口的表述方式,使《刀尖》成为他的作品中故事流畅性最强的一部;在内容上,他也不再刻意铺陈谍战专业知识,而使小说更易为普通人所理解,同时侧重描写那个时代地下党的“战火爱情”,更为现实和残酷。苛刻的评论家称该作是麦家小说中最好读的一本。 本报记者 蔡 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