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毅拄双拐出席东京电影节。
“你们确定要把一个奖颁给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电影,仅凭对电影的执着和热情拍片的人吗?”在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颁奖舞台上,导演杜家毅拄着拐杖这样反问道。
无明星、无大导演、无大制作的“三无电影”《转山》,半个月前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最近在国内上映后更是感动众多观众。
作为内地第一部骑车旅行题材电影,《转山》对主创和观众来说,都意味着太多的第一次。这是70后杜家毅的导演处女作,也是第一部“从台北直达珠峰大本营的作品”,还是台湾新生代演员张书豪第一次骑车走完滇藏线的作品,历经诸多艰苦和辛酸。
“年轻人都应该去挑战一次自己的极限,你不去挑战的话,怎么会认识真正的自我?”杜家毅谈起电影《转山》,立刻语调兴奋,“拍《转山》就是挑战我的极限,也是挑战主演张书豪的极限!”
生命应像主人公那样燃烧
杜家毅并非电影学院科班出身,中学肄业后闯荡北京,“混”在影视圈。他曾是电影《梅兰芳》的制片人,也出演过电影《洗澡》、《麦田》,如今终于捧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转山》。当初,他偶然听监制陈国富介绍作家谢旺霖的小说《转山》,立刻被吸引了,直觉这个能拍出一部好电影。“华语电影里过去没有这种骑车旅行、青春冒险的类型片。”
更打动杜家毅的是小说里孤身骑车走完滇藏线的主人公,“这个人物和我自己有相似经历。我觉得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开心,但我看了小说之后觉得生命应该像主人公那样燃烧,于是决定拍这部电影。”剧本写好之后,制片人去找投资,与太合环球影业总经理韩小凌一拍即合,后者认为这是一部“能引起当下都市年轻人共鸣的电影”。
电影从台北一路拍到珠峰,行程跨越3000公里的直线距离。摄制团队10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我带着剧组先后三次入藏。第一次是看景,从丽江到拉萨,选好电影里主人公骑车要经过的地点。第二次是筹备,保证剧组拍摄所需的条件。第三次入藏才实拍。”杜家毅说,全组人员中只有主演张书豪在第三次实拍时才入藏,“因为想让他保持对滇藏线的陌生感”。
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照搬小说中的情节,而是进行了改编。如影片里的角色张书豪、李晓川就是两位演员的真实名字,还增加了张书豪骑车走滇藏线的初衷是为了完成哥哥遗愿这一小说中没有的细节。“起初他是替别人完成梦想,最后却通过一路旅行发现了内心的自我。”杜家毅解释。
为了观众愿意死磕下去
“谢旺霖从他的角度写《转山》,我从我的角度拍《转山》。”杜家毅说,自己想拍一部特别纪实的电影,按滇藏线实际情况拍摄。比如,在原著和剧本中,张书豪和李晓川最后见到了梅里雪山,但实际拍摄时雪山始终未能现身。在“经过一天的挣扎和讨论后”,剧组决定就按照没看见雪山的情况拍。
又如张书豪在怒江遇狗那一场戏,原著中只遇见两只狗,但剧组在路途上竟然遇到十几只狗的围攻,所以在拍这场戏的时候,就将两只狗改成了十几只。“谢旺霖没有遇到的东西,不代表张书豪没遇到,不代表我碰不到。原著是以作家的个人视角去走这个转山路,现在我们其实是以电影的整体角度去走转山路。”杜家毅如是说。
在另一部分故事情节上,杜家毅也进行了改编。电影里特意安排了李晓川这样一个角色,像兄长一样引领新手张书豪上路。途中,张书豪还与藏族孩子、少妇有一段欲语还休的情感。“这种在路上的兄弟情、藏族妇女跟主人公的情感,都非常美好温暖,也丰富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还有一场在海拔4700米的地方拍风马旗的戏份,大家赶到现场时都傻眼了,因为头天晚上刮起十级大风,把搭好的风马旗铁杆子都吹歪了。这时已经封山,只能靠全组二十多个男性亲自动手,重新在高原上竖起两千多面风马旗。影片做后期时,杜家毅还摔伤了双腿,后来在日本领奖时不得不拄着拐杖上台了。“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为了观众拍片,敢这么死磕下去。”他感慨地说。
必须冷落主演拍出孤独感
在剧组人员中,主演张书豪更是“享受”了一番特殊待遇。为了拍出第一次入藏的真实感,进组拍摄前,杜家毅只是要求他简单锻炼一下体能,连骑自行车都没有特别训练。“就是要让他用陌生的姿态去迎接挑战,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雪山。”
片中张书豪大部分情节都是一个人在路上,透露出一股孤独感,从一个懵懂的男孩一路磕绊着成熟。剧组里的所有人都被禁止与张书豪交谈,甚至谁要是跟他说话,就会被杜家毅粗暴阻止。“他必须体会孤独,不能跟剧组里的人聊天。我们有意要孤立他。”杜家毅说,这样演员才会找到真实的感觉。
实际上,张书豪刚进组,杜家毅就跟他直言:“你有两个选择:要么咱俩成好哥们儿;要么咱俩不是好哥们儿,但你拥有了一部自己主演的好电影。你自己选!”张书豪犹豫再三,最终说自己想要一部好电影。“我跟演员只在拍摄工作现场交流,在私底下不交流。”杜家毅有自己的看法,因为《转山》很特殊,不是一部喜剧,导演不能跟主演打成一片。
电影杀青的时候,张书豪去敲剧组里每一个人的房门,竟然没人敢开门,因为大伙儿已经习惯了冷落他。最后,他只敲开了美术指导的门,对方一开门,张书豪就冲上去抱着他大哭。这两个月拍摄期间的孤独,也改变了张书豪。通过这部电影,他被西藏“大山大水的漂亮”所震撼,也懂得了“珍惜生命中每一个遇到的人”。
这是一部不装的电影
在杜家毅看来,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东京电影节评委和观众是因为真诚。“这是一部不装的电影。我完成了一部在严苛条件下拍摄的电影,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他动情地说,现代人尤其是城里人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上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特别是年轻人都应该像张书豪那样,出去走一走。
影片投资1000万元,虽然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但票房目前只有500万元左右。杜家毅毫不在意地说,“不能只用票房来衡量一部电影,观众的内心被震撼了,这才是我需要的东西!”他还补充,自己做导演完全不考虑投资成本,不考虑发行,坚持自己的想法,导演应该不受干扰地拍电影。“只要观众喜欢,我觉得电影就成功了。”
拍完这部电影,杜家毅自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电影是我生命的重心,有了电影,什么都不管了。”现在他会觉得应该多和家人待一会儿,体会温暖和感动。另外,面对西藏的大山大水,“我觉得自己很渺小,沧海一粟,就是一个分子而已。”
剧情简介
《转山》根据谢旺霖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真人真事为蓝本。 一个24岁的台湾青年,在寒意渐生的10月,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近2000公里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的“高原之路”。一路上他经历了穿越无人区、夜间骑行几乎掉下悬崖、八宿打狗、由于食物中毒而整整两天上吐下泻……艰险的旅程过后,他从懦弱寡言,到可以和藏民同食一块糌粑。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电影点评
《转山》就像是给骑行爱好者的一封情书,骑行西藏会有怎样的经历,不管你付出什么,收获什么,这趟旅程都是对身体和心灵的一次释放,即使多年以后,你仍然会欣赏自己的热血和冲动。
——影评人 陈爽
从张书豪踏上路的第一瞬间,我就感动得想哭。骑车去转山,曾几何时我也想那样。希望所有和我一样有西藏情结的人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观众 乔希
我曾经三次骑车去西藏,电影中丽江、拉萨的画面,感到特别亲切。没有去过西藏的人,可能只是看了一部普通的公路片;但对曾走进西藏的人来说,它唤醒了很多回忆。——观众 王轶辰
本报记者 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