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河北记者8年日记打磨成书 慨叹“男人如瓷”

2011年11月16日 14: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河北记者8年日记打磨成书慨叹“男人如瓷”
    河北记者庞永力耗时八年打造随笔新作《男人瓷》,图为作者本人。 宋敏涛 摄
    河北记者庞永力耗时八年打造随笔新作《男人瓷》,号称“男人词典”。 资料图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廊坊11月16日电(宋敏涛)电视剧《男人帮》热播之际,河北知名记者庞永力新著《男人瓷》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付梓出版。国内文艺界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年男人这个社会群体引发关注。庞永力16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40岁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阅历丰富,因而别具韵味。

  庞永力曾出版多部文学著作,现供职《燕赵都市报》社廊坊记者站。《男人瓷》全方位展现了现代男人的生存状态及心路历程,同时以记者独到的眼光打量社会百态。作为一位记者型作家,他耗时八年之久打磨这本“男人大随笔”,从而立到不惑,但也觉得这本书使他“老了五岁”。

  作为从事新闻职业多年的记者,这本《男人瓷》具体呈现了什么?庞永力说:20多年前,我是一个标准的文学发烧友,几乎荒废了学业,后来考入河北作协廊坊师专作家班,文学上也算科班出身吧。随后十几年的职业记者生涯使我进入另一种状态,也拥有了异于常人的社会体验。诗人的本质是热爱,记者的特性是怀疑,一直以来,我是既热爱又怀疑的一个矛盾体。这本书耗费了我八年的时间,磨字也达百万了,既表现了我迈向男人成熟期的一面,也展示了记者生涯的一面。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来自庞永力的多年日记。对于这样一种创作状态,他解释说:做记者每日忙碌,找不到正式创作的状态,有几年我的诗文写作几乎停滞,艺术上撂荒了。可我也没闲着,不经意间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先是日程备忘,后来发展成记录生活痕迹。日记是零散的,互不相连,又不容“掺水”,整理出来的也是长则千字、短则百言的“段子”,有时几天的日记过滤不出一句话——比起长篇架构、名著注释等写作模式,写得很笨,也很苦。

  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到底寄托了什么,庞永力表示,我以前也曾出版过诗文集、长篇小说,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方式,以此为主推出《男人瓷》,首先是一种人生状态:现代社会物质疯狂精神却无处安身,吃穿无忧了,每个社会角色却压力重重,临近中年的男人尤甚。每个男人的成长、成熟,取决于他走的路,取决于他经历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就好像烧制瓷器,在独特工艺之外,高温煎熬必不可少。瓷器是美轮美奂的,但不是所有的胚胎都能成为艺术品,不是所有的镌刻都会成为艺术,折损的是大多数。好的男人如瓷,他的价值在于他的磨难与历练,在于极低的成品率与不确定性。

  其次是艺术诉求。庞永力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任性的,而且到最后都会归于思想。我觉得写作分表达情感、阐述道理、凝结思想几个阶段。在这个青黄不接的生命阶段,我以日记“段子”的形式打磨这本书,既体现了我的成长,也加速了我的成熟。这本书涉及人生、情感、职场、禅悟几方面,有很多私人的生命体验,也唠叨了一些自以为是的道理。这本书不少内容已被各报刊选载,大家对它的认知偏于杂感。作为一个社会人,若想给别人一些提示的话,首先要把自己彻底剖开。有句话叫“我思故我在”,这本书很杂乱、很浅陋,但我是真诚的。(完)

分享按钮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