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拼爹”与“啃老”
齐人
著名电视编剧邹静之说:“如果说现在是个‘拼爹’时代,历史文化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爹’”。话糙理不糙。
平心而论,文化“拼爹”,即与别的民族比传统文化、比文化遗产。世界上能拼过我们的不多,历史悠久的希腊、印度、罗马,或可与我们打几个回合,后来崛起的英、法、日、德虽曾辉煌一时,但从总体比较还都不是对手;暴发户美国只有两百多年历史,更是提都不要提。回首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文化“拼爹”的雄厚资本,足以傲视天下。如果把这些东西通过现代文化手段艺术地表现出来,不仅能教化国人,增强历史自豪感,而且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亦大有裨益。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优秀的人和事我们还没有写出来,或没写好,就好比是捧着金碗吃不饱。如今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小说数量尽管很多,但多是粗制滥造之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敢恭维,因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很少。而近邻日本、韩国,却经常通过历史剧输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撒切尔夫人就曾尖刻地对中国预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让其老树新花,泽被后世,让其漂洋过海,宣扬天下。
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文化“拼爹”,固然可以使我们得天独厚,但也可能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躺在“爹”的安乐椅上不求进取,最后变成了文化“啃老”,即只靠稀释、重拍、戏说、改写或颠覆前人的经典过日子。
文化“啃老”,一是啃古代经典,如影视剧的啃《红楼梦》,啃《三国演义》、啃《水浒》、啃《三言两拍》、啃《聊斋》,啃《史记》;一是啃当代经典,把那些曾经效果不错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譬如《永不消失的电波》、《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英雄虎胆》等,把多年前拍过的电视剧重拍拉长,如《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还有金庸的武打剧、琼瑶的言情戏等;体现在书籍出版上,则是无休止地推出那些“我注六经”类的戏说、解释、阐发、歪曲经典的各类通俗读物;还有一种文化啃老是争夺真真假假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猎取经济利益。凡此种种,对传统文化盲目依赖,对当下文化极端不自信,都没有表现出当今中国文化应有的创造力,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潭。
可见,文化的有爹可拼,有老可啃,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使我们创新能力严重萎缩,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近日就表示:“目前中国文艺作品90%属于重复、复制和模仿,创新作品不多。”而反观历史不长的美国人,因无爹可拼,无老可啃,只好拼创新,拼创意,拼匠心独具,结果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而且,他们还很奇妙地“他山之爹,可以攻玉”利用中国故事拍成电影《花木兰》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埃及故事拍成《埃及艳后》占领埃及市场,利用古罗马故事拍成《角斗士》占领欧洲市场……
文化“拼爹”与“啃老”,从性质上来说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一定要注入创新元素,唯有创新才是文化的灵魂。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